抗日名将蒋光鼐 违令出击打响正规军抗日第一枪( 三 )
白川得到了王赓我军力配备要图后,掌握了我军的兵力虚实,他一面向十九路军和第五军阵地发动全面进攻,把我军兵力全部吸引到正面战场,一面又出动兵力袭击我配备薄弱的浏河阵地,企图从侧背包抄我军 。
3月1日晚,日军突破我军的数处防线,并因占领浏河形成对我军迂回包围态势,蒋光鼐与蔡廷锴、张治中等,于万般无奈之中决定撤退 。5月5日,丧权辱国《淞沪停战协定》在上海正式签字,彪炳千史的淞沪抗战,就这样悲壮而又屈辱地画上了句号 。
5月28日,在苏州举行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各界人士和群众四万多人参加了大会,群情悲壮,挽联如林,蒋光鼐念及数月来所思所感,凝悲愤于笔端,挥毫亲撰一联:自卫乃天赋人权,三万众慷慨登陴,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石烂海枯犹此志;相约以血湔国耻,四十日见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浆桂酒有余哀 。
《淞沪停战协定》一出,即遭上海各界民众团体和全国人民一片反对 。国民党政府不仅置若罔闻,而且对战功卓著的十九路军以“违令”抗日罪加以“整肃” 。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大批军队对中央红军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命第十九路军向闽赣边界推进 。蒋光鼐、蔡廷锴等对此强烈不满,于是酝酿倒戈 。毛泽东、朱德等在瑞金会见了蒋、蔡派的代表,经过双方共同努力,签署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时过不久,各地反蒋抗日的爱国人士李济深、陈友仁、徐谦等纷纷到达福州,革命形势已达到高潮 。11月20日,蒋、蔡率领全军发动了震撼中外的“福建事变”,通电全国与蒋介石公开决裂,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
然而,由于兵力悬殊,十九路军在蒋介石中央军重兵压境和飞机滥炸下节节败退,最后落败 。蒋介石先将十九路军团级以上职务全部改由黄埔系亲信军官充任,随即撤销十九路军番号,改编为第七路军,后来又开往河南、皖南整训 。至此,第十九路军被彻底消灭 。
先期转移到达龙岩的蒋光鼐知道大局已不可挽回,与李济深辗转抵达香港 。
抗日英雄,人民热捧
“一二八”淞沪抗战影响深远,大大地鼓舞了中国民众与军人的士气,十九路军树起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者的丰碑受到了人民的欢迎 。
《西行漫记》记载,延安的窑洞里也有蒋光鼐画像 。上海的街头,蒋光鼐牌香烟曾一度热卖,因为那是抗日爱国的象征 。街道四处悬挂着蒋光鼐肖像,这是画家蒋兆和1932年在淞沪抗战前线为他绘制的油画 。当年,那幅油画被印刷成数万张,沿街张贴 。
在这张画像的背面印着蒋光鼐的小传,其中有这样几句:大战开始,他与第十九军军长蔡廷锴暨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力保疆土,誓死为国,鏖战月余,杀敌无算,造成甲午以来抗暴却敌之第一页光荣历史,举世无不知其人焉 。
毛泽东在 1936年 9月 22日曾给蒋光鼐、蔡廷锴写信:回顾1933至1934年兄我双方合作救国之时,又已整整三年矣 。。。。。。然而国际形势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内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光荣的十九路军系统在先生等领导之下,继续奋斗,再接再厉 。。。。。。真正之救国任务,必须有许多真正诚心救国之志士仁人,根据互相确信之政治纲领,为联合一致之最大努力,方有彻底完成之望 。热诚爱国如先生,知不以斯言为无当也 。
1946年5月23日,周恩来致信蒋光鼐《争取和平民主实为当前急务》:自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举世和平民主之局大体已定,而前途曲折,困难尚多 。。。。。。扭转危局,争取和平民主之实现,实为当前之急务 。先生以抗日前导而为华南和平民主之支柱,力挽狂澜,举国瞩望 。
抗战胜利后,蒋光鼐一家从香港回到广州 。全国解放后,蒋光鼐加入了新政府的建设热潮中 。
“文革”时,蒋光鼐一家也受到了冲击 。晚年的蒋光鼐患了癌症,处境十分困难,周恩来总理没有忘记他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在“应予保护的党外高级干部名单”中写下了这位英雄的名字,有力地保护了身处逆境中的蒋光鼐 。
【抗日名将蒋光鼐 违令出击打响正规军抗日第一枪】1967年6月8日,蒋光鼐因病逝世 。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为蒋光鼐撰写悼词必须要写上“一、早年参加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 。二、领导“一·二八”抗战 。三、在福建人民政府,进行联共反蒋抗日活动 。四、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四项内容重要内容,同时,周恩来总理还对参加蒋光鼐追悼会的名单作了妥善安排 。(张炜)
推荐阅读
- 抗战英烈周卓然 誓死抗日牺牲在中条山的骑兵少将
- 韩世忠怎么死的?南宋名将韩世忠死后葬在哪里
-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真的怕老婆吗?有何隐情
- 从一代名将戚继光惧内看明朝女性的解放
- 王霸简介 东汉宗室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王霸生平
- 一代名旦梅兰芳是怎样用自己的方式抵抗日军的
- 抗日名将郝梦龄是怎么死的?
- 历史如何评价铫期 汉朝名将铫期的后世地位如何?
- 详细盘点那些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名将
- 王梁的故事 历史如何评价汉朝名将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