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受到木星等外行星拼命保护,才有今天的繁荣,这话有道理吗?



地球受到木星等外行星拼命保护,才有今天的繁荣,这话有道理吗?


文章图片



地球受到木星等外行星拼命保护,才有今天的繁荣,这话有道理吗?


文章图片



地球受到木星等外行星拼命保护,才有今天的繁荣,这话有道理吗?


文章图片



地球受到木星等外行星拼命保护,才有今天的繁荣,这话有道理吗?


文章图片

【地球受到木星等外行星拼命保护,才有今天的繁荣,这话有道理吗?】

地球受到木星等外行星拼命保护,才有今天的繁荣,这话有道理吗?


有人说 , 如果不是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对地球层层“拼命保护” , 还有月球的“贴身保护” , 地球受到小行星轰击的机会就会更多更大 , 很可能没有现在地球生命的繁荣了 。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 , 但有些夸大了 。 要说清楚这个道理 , 还得从太阳系的结构说起 。 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和大致结构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唯一的恒星为核心 , 形成的一个行星系统 。 所有恒星都是由一团巨大的星际尘埃(或叫星云)凝聚而成 , 恒星会吸附掉整个尘埃团中的绝大部分物质 , 剩余的一点点渣滓就在相互碰撞中渐渐吸附成行星和各种大小天体 。 在太阳系 , 太阳占有了整个系统质量的99.86% , 其余的所有大小天体加起来只占0.14% 。 这些大小天体包括八大行星 , 若干颗矮行星(已确认的有5颗) , 几百颗卫星 , 无数的小行星、彗星等天体 , 还有一些尘埃渣滓漂流在系统里 。
八大行星中有4颗类地行星 , 就是和地球差不多有一个岩石外壳组成 , 有固体表面 。 从最靠近太阳算起 , 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还有4颗气态巨行星 , 又叫类木行星 , 就是和木星差不多主要由气体组成 , 虽然有一个岩石内核 , 但没有固体表面 。 类木行星都在火星轨道之外 , 由近及远分别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这些行星各有各的轨道 , 但几乎都在黄道面附近围绕着太阳公转 。 所谓黄道面 , 就是围绕着太阳赤道形成的一个平面 。 黄道形成的原因是 , 恒星在星云中凝聚形成时 , 引力收缩不平衡会导致旋转 , 角动量形成的离心力会在赤道甩出一个扁平的行星吸积盘 , 这个盘面就是黄道面的前身 。
行星等天体系统就在这个盘中凝聚形成 , 形成后会继承吸积盘的角动量 , 在这个盘面上形成各自的公转轨道 , 围绕着太阳公转 , 这就是一个行星系统几乎所有大小天体都在黄道面附近公转的原因 。 为什么小行星会撞击行星?行星本来就是太阳形成过程 , 在行星盘中由无数小天体等物质碰撞吸附形成的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行星在形成初期 , 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无数小天体轰击 , 后来 , 轨道中的小天体几乎全部撞向了行星 , 被行星吸附干净后 , 这颗行星就形成了 , 撞击也就渐渐少了 。
太阳系整个构架形成后 , 剩余的小天体残骸理论上都会飘荡到太阳系的外围 , 尤其是彗星等冰天体 , 都在柯伊伯带(海王星轨道以外)以外 。 但实际上在火星和木星之间 , 距离太阳2.17-3.64AU(天文单位 , 1AU约1.5亿公里)的空间区域 , 有一个小行星主带(下面动图) , 人类已经发现小行星有98.5%出自这里 , 被编号小行星约12万余颗 。 这个小行星带形成的原因有两个猜想 , 主要猜想是这个区域本来应该凝聚成一颗大行星 , 但由于木星和火星的引力摄动 , 尤其是木星的轨道共振 , 导致这里的星子颠沛流离无法凝聚;另一个猜想是这里曾经有过一颗行星 , 但后来爆炸了 , 形成现在众多的小行星 , 但这个假设无法解释爆炸原因 , 因此不被看好 。
在太阳系 , 八大行星和矮行星、卫星 , 以及大点的小行星 , 轨道都是比较稳定的 , 而那些比较小的小行星和彗星、碎块等就不一定很安分了 。 这些小行星由于受到各种稍大天体的引力摄动 , 轨道会被偏移和变更 , 运动速度也会变化 , 到达行星附近就有可能被引力捕获 , 拉拽到行星表面上 , 这样就形成了撞击 。 由于这些小天体运动速度一般都在每秒10公里以上 , 有的达到三四十公里每秒 , 因此撞击的威力就很大 。 其他行星和月球都在保护地球吗?我可以肯定地说 , 所谓各大行星和月球都在保护地球的说法是一些人的臆想 , 根本不存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