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分多模卫星正式投入使用

四个“首次”
首次实现星上特定区域图像的快速提取与处理技术在轨应用
首次突破同目标同轨多角度成像、任意向主动推扫成像等敏捷成像技术
首次具备我国民用卫星高分辨率图像地面大气同步观测数据校正处理能力
首次在轨实现星-星-地全链路中继数据传输 , 大幅提升卫星应急响应能力
1月20日 , 国家航天局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高分多模卫星)投入使用仪式在京举行 。 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高分多模卫星投入使用证书 。
0.5米
民用卫星获得最高分辨率影像
高分多模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高分辨率综合光学遥感科研卫星 , 是我国空间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该星于2018年立项 , 2020年7月3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 2021年12月17日完成在轨测试总结评审 , 测试结果表明卫星状态良好 , 功能性能正常 , 达到研制建设总要求规定的各项工程指标 , 满足应用系统需求 , 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
作为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首发星 , 该星配置了高分辨率相机、大气同步校正仪等业务载荷以及激光通信终端试验载荷 , 使我国民用卫星获得最高分辨率影像 , 实现1个全色、8个多光谱谱段 , 最高分辨率0.5米 , 标志我国光学遥感卫星研制总体水平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 实现平台的高精度、高稳定度、敏捷机动控制技术在轨验证;作为我国民用航天首个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项目 , 开辟了国家公益与商业运营结合的新模式 。
高精度
应用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领域
同时 , 该星实现了四个“首次”:首次突破同目标同轨多角度成像、任意向主动推扫成像等敏捷成像技术;首次具备我国民用卫星高分辨率图像地面大气同步观测数据校正处理的业务化应用能力;首次在轨实现星-星-地全链路中继数据传输 , 大幅提升了卫星应急响应能力;首次实现星上特定区域图像的快速提取与处理技术在轨应用 。
在轨运行期间 , 卫星实现了新一代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首飞及各项技术在轨验证 , 提升了我国高分辨率敏捷成像卫星研制与应用水平 。 利用高分多模卫星0.5米分辨率全色、2米分辨率多光谱数据产品 , 可进一步满足大比例尺国土调查与测绘、重点区域自然资源遥感监测、灾害风险与应急监测、农业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精细化监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城市精细化管理、森林和草原动态监测与评估等领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的需求 。
本组文图据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
新闻延伸
国家航天局通报一起“极危险交会事件”
空间碎片距中国卫星仅14.5米
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中心19日在其官微平台通报了一起俄罗斯卫星碎片与我国清华科学卫星的“极危险交会事件” 。 通报称 , 这颗编号为49863的空间碎片为俄罗斯反卫星试验所产生的解体碎片 。 其于北京时间18日与清华科学卫星(编号46026)“擦肩而过” , 最近距离仅为14.5米 。 空间碎片专家在接受采访人员专访时表示 , 这次公布的数据显示 , 俄罗斯的宇宙1408碎片(编号49863)与我国清华科学卫星碰撞的概率很高 , 可以说是十分惊险 , 目前二者已保持安全距离 , 但不能排除未来二者会再度接近 。
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专家刘静告诉采访人员 , 一般而言 , 空间碎片与航天器交会时 , 双方间隔几公里到十几公里以内的情况很多 , 但是像这一次二者仅仅间隔十几米的情况确实是很少见的 。
据此前公开报道 , 去年11月15日 , 俄罗斯的反卫星试验产生了估计1600多个尺寸大于10厘米的解体碎片 , 这些碎片大部分都分布在400到1100公里轨道高度范围内 。
刘静告诉《环球时报》采访人员 , 这些碎片大部分都分布在400到1100公里轨道高度范围内 。 在这个轨道高度内 , 我国有几百颗卫星 , 理论上 , 这些空间碎片有可能会对我国的航天器造成威胁 。
而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愈发频繁 , 太空垃圾和空间碎片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 。 一些前沿的航天技术也在尝试着应用于空间碎片清理任务中 。
【国家|高分多模卫星正式投入使用】“比如说使用航天器把空间碎片抓走 , 或者是激光技术把这些碎片清除掉 , 但是目前来看这些方法用于碎片清理还比较难 , 目前尚无任何一个国家完全成功地实现这个方案 , 应该说这些技术还处于在研阶段 , 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 ”刘静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