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子|33岁"退休"的中国外卖教父,又准备大干一场了( 二 )


张旭豪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手是小叶子当家。对方当时已覆盖上海多所高校的网络订餐业务,创始人开私家车谈生意,与餐厅老板谈笑风生。
餐厅老板们明显对小叶子更热情。当时饿了么依然是无照经营,张旭豪很怕遇到工商执法的人。他去谈业务骑电动车,停在哪都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
张旭豪主动和对手打招呼,想取取经,被当成空气。
最可怕的是,小叶子订餐送冰红茶荷包蛋。餐厅老板们纷纷倒戈:如果饿了么不跟进,就只与小叶子合作。
张旭豪那时全靠信用卡套现维持运营。焦虑一段时间后,他换了个思路:餐厅除了补贴还需要什么?
于是他逐个找商户访谈了解需求。张旭豪发现:商户接单是个痛点。过去商户是通过电话、短信形式接单,容易听错写错、漏单。
他迅速把这个点打透,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开发了一套餐厅后台管理系统,即Napos系统,一键打印订单,还能在后台分析数据,统计哪个菜卖得好,哪个菜卖得不好,大大提升了餐厅运营效率。
但当时一台电脑要四五千元,网费一年要两三千元,很多餐厅没有条件。
为了把Napos落地,张旭豪一家一家说服餐厅老板买电脑。后来他去虬江路拼装二手电脑,把成本降低到1500元,几家餐厅拉一根网线。装好电脑还负责维修杀毒,定期把电影拷贝进去。张旭豪说:“什么a片,b片,c片都拷。”
为了团结商户,张旭豪改了商业模式:只收取软件年费,不再收取每单提成。
他擅长用一句话打动老板:“1500块就可以在网上做生意,还能边开餐厅边娱乐。”
前三年创业,饿了么把交大周边几十家餐厅连网,所有的餐厅都用上了饿了么系统,过程中干掉了所有对手,还收了很多预付款,注册了公司。
张旭豪说:“有些idea非常牛逼,但实现起来毫无美感。创业者要创新,但更要沉得住气,杂七杂八的事都要自己动手干,一点一滴坚持。”
04但投资人看到饿了么团队都是学生,没有人投。随着用户增加,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员工只能象征性领几百元薪水。每逢春节,军心动摇最严重。
2011年临近毕业,很多成员迫于生活压力离开。
就在饿了么垂危的时间点,不早不晚,朱啸虎投了张旭豪100万美金。钱是一点一点追加的。当时饿了么经营范围仅限交大,他打给张旭豪25万美金说:“去把复旦覆盖了。”
融资后,张旭豪把公司搬进小别墅,重组团队,迅速把饿了么扩张到上海所有高校和其他城市,饿了么发展开始走上正轨。
从2010年开始,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张旭豪说:“PC时代,我们让交大附近餐厅连网用了三年。移动互联时代人人都有手机,可以点外卖在线支付,商户和骑手用手机就能入驻饿了么。”
2011年饿了么上线App,当年客单价平均20元,成交额超过6亿元,收入近1000万元,跻身互联网公司新贵。
与此同时,对手也越来越凶猛。
一家叫外卖单的公司2012年10月斜路杀出,直接以三倍薪资从饿了么挖人,并与饿了么在北京市场打起补贴战,饿了么一单减两元,外卖单一单减6元。一直打到2013年9月,外卖单熄火,后从市场上消失。
052013年,饿了么在外卖市场一家独大,进入所有巨头射程之内。
张旭豪说:“当时我最后悔做公关,把日订单突破10万这种话说出去。”
实际上,张旭豪不说,巨头内部几乎都有“业务雷达”。以美团为例,只要监测到某个公司业务日均单量超过1000单,美团就会去研究自己能不能做。
在饿了么出现前,外卖市场几乎为0。当饿了么长大,外卖的高增长像鲜血吸引鲨鱼一样,引来所有巨头。他们的策略通常是先招安,被张旭豪拒绝后,巨头就自己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