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怪杰辜鸿铭 辜鸿铭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三 )
学贯中西
辜鸿铭学贯中西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六国饭店用英语讲演《春秋大义》,不但要售票,而且票价要高于“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 。梅兰芳的戏票价格为一元二角,而辜鸿铭的讲演票则开价两元,却还很叫座 。足见他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
辜鸿铭的学问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辜鸿铭的装束也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 。回国之后,乃至当幕僚期间都是西装革履,后来便是长袍马褂,头顶瓜皮小帽,足蹬双梁布鞋,脑后拖着一条黄毛小辫,而且进入民国之后,他也衣冠不异昔时 。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描写辜鸿铭“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 。尤其妙的是那包车的车夫,不知是从哪里乡下去特地找了来的,或者是徐州辫子兵的余留亦未可知,也是一个背拖大辫子的汉子,同课堂上的主人正好是一对,他在红楼的大门外坐在车兜上等着,也不失车夫队中一个特殊的人物 。”
辜鸿铭推崇儒家学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能言善辩,处处体现着他的机智与幽默 。“他在北大教的是拉丁文等功课,不能发挥他的正统思想,他就随时随地要找机会发泄” 。有一次,他在椿树胡同的家中宴请欧美友人,局促而简陋的小院已够寒酸,照明用的还是煤油灯,昏暗而又烟气呛鼻,而且,这帮欧美友人也不清楚“晋安寄庐”的真实含义 。于是,就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 。”辜鸿铭知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 。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工夫 。”辜鸿铭的一番高论,还真把他的欧美友人给唬住了 。
推崇国学
精通西学的辜鸿铭,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的定见 。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 。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 。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 。此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 。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 。[6]
春秋大义
辜鸿铭精通英、德、法等近十国文字,尤其擅长英文写作,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 。
1915年,辜鸿铭在北京出版了《中国人的精神》(SpiritofChinesePeople)一书,汉语题名“春秋大义” 。不久即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一时轰动东西洋,在德国甚至掀起了持续十几年的“辜鸿铭热”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最有影响的英文代表作品,全书系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论文结集而成 。面对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和对中国文化的歧视,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 。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deep,broadandsimple)”,此外还有“灵敏(delicacy)” 。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gentle,温文尔雅),“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 。
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 。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种心灵的生活”,因此,“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不如说它是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 。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对于抽象的、刻板的科学技术当然是没有兴趣的 。辜鸿铭以此回应和解释西方人关于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套话:“中国人缺乏精确性” 。他形象地说:“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 。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精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在辜鸿铭看来,不屑于精确的中国人,其“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这就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的秘密” 。他引用“最具中国味道的英国诗人华滋华斯”的长诗《丁登寺》,展现出中国人心灵与理智完美结合而产生的那种“安详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 。正是这种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赋予了中国人那种“难以言状的温良” 。
推荐阅读
- 清末历史的拐点 同意立宪的慈禧太后恰好去世
- 古代皇帝与后妃不能同桌的清末皇家团圆饭
- 清末历史上袁世凯如何设计让皇帝溥仪退位的
- 清末怪杰辜鸿铭个人资料 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简介
- 被遗忘的清末饥荒 饥民把石子磨成粉充饥
- 清朝密史 满清末代的格格最后都嫁给了谁
- 清末店主私贩军火发大财 死在劫匪枪下遭报应
- 清末强推“义务教育” 孩子纷纷就读私塾避风头
- 清末留学潮 为何多选择去日本进行留学?
- 还原真相 暗器之王血滴子真实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