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被“甩”向火星吗?( 二 )



这种方式 , 真的靠谱吗?
其实这一技术逻辑并不新鲜 , 早在20世纪60年代 , 美国和加拿大就开发了HARP(高空研究项目)系统 , 可以将探测器投射到高层大气中 。 这实际上也奏效了 , 但项目最终因政治原因被取消 。
而SpinLaunch作为商业公司 , 则在去年证实了动力学发射的商用可能性 。 其首席执行官乔纳森·亚尼(Jonathan Yaney)曾告诉媒体:“我们必须证明 , 我们真的可以做到这一点 。 ”
2021年10月 , SpacePort在新墨西哥州进行了一次测试发射 , 只使用了20%的功率就将原型机发射到空中“数万英尺” 。

(SpinLaunch的轨道运载火箭剖面图)
当然 , 这种“甩人”方式也有风险 。
首先是可靠性 。 高速旋转是极其危险的 , 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 而和火箭爆炸不同 , 这种动能发射系统如果失败 , 将失去火箭和整个动力装置 , 而火箭爆炸只会失去一枚火箭 , 两者的成本不可同日而语 。
其次是商业潜力 。 一方面 , 依靠动能 , 火箭的上升高度有限 , 这种方法没法发射太大的火箭;此外 , 高海拔地区的大气压力更低 , 更适合这种发射模式 , 但同时建设成本和工程复杂性也提升了 。 如果最终成本高于spaceX那样的可重复回收的火箭 , 那么商业前景还是很渺茫 。
此外 , 发射只解决了去程的问题 , 一次完整的太空任务还需要返程方案 , 而这种动力装置在月球、火星显然是无法复制的 。
当然 , 目前只是开始 。 SpinLaunch仍然有很多东西需要证明 , 因此它们也计划在未来六到八个月内从美国太空港进行约30次亚轨道试飞 。
其实除了spaceX的火箭回收方案、SpinLaunch的动能方案 , 美国还在开发一种火箭替代品 , 通过冲压喷气机以7马赫的速度 , 将有效载荷发射到近地轨道 。 这种系统可以在一天之内多次发射 , 并且可能比SpinLaunch更便宜、更安全 。
毫无疑问 , 去往火星的征途 , 已经成为新世界的前线 , 人类距离无尽的宇宙 , 又近了一步 。
商业力量:商业公司为何成为航天明星?
太空探索原本是一项技术和资金双高的事情 , 一直是国家竞争的领域 。 而越来越多的私营商业公司 , 正在加入其中并带来了诸多模式创新 , 让进入太空不再是少数精英的梦想 , 开始与普通平民产生关联 。
商业航天公司的快速成长 , 不断改变游戏规则、颠覆传统“火箭方程式” , 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公司崛起一样 , 是一个值得瞩目的现象 。
关于航空航天 , 我们了解的只是皮毛 , 但从成熟的信息技术产业规律 , 或许可以粗略感受未来的商业蓝图 。
IT产业的规律之一 , 是摩尔定律 。 关于这一定律有很多种表述 , 可以理解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 , 每隔18个月便增加一倍;或是相同价格所买的电脑 , 性能每隔18个月增加一倍;又或者是同样性能的电脑 , 每隔18个月价格下降一半……总之 , 本质就是越来越低价高质 , 有着比传统行业更快的增长速度 。
显然 , 火箭发射也因为商业公司的参与 , 不断沿着这一路线演进 , 实现高速发展 。
一方面 , 商业公司带着社会资本而来 , 能够极大地减轻国家的资金负担 , 与此同时 , 通过良性竞争能够加速技术创新 , 进一步降低成本 。 比如SpaceX 成功实现火箭回收以后 , 各国的火箭运营商和制造商都开始探索重复使用技术 , 比如除了SpaceX的垂直回收 , 带翼飞回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 。
为了全人类向太空外卷 , 火箭企业自己先内卷起来 。

IT产业的另一个规律 , 是安迪-比尔定律 。 如果用户们握紧手里的钞票 , 非要等18个月之后以半价买入电子产品 , IT行业还能高速发展吗?让用户们对硬件更新升级不断渴求的愿望 , 源于科技企业重构了商业想象 , 新应用不断涌现 。 也就是: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 , 通过创新应用来促使用户不得不提升硬件性能 , 主动更换新机 , 否则就玩不到更占内存的游戏、拍不出更高精度的照片、冲浪速度都落于人后 。
而回到商业发射领域 , 可以发现 , 首次将平民送上太空、让太空旅行成为现实的 , SpaceX、蓝色起源和维珍航空这三家企业 , 都是商业公司 。 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 在很多人认为太空跟自己无关的时候 , 重塑人们对航天的认知 , 刺激人们对上天的渴望 。
在中国 , 快舟1号运载火箭通过直播平台售卖价值4000万元人民币的发射服务 , 确实吸引到了客户前来咨询 。 这也证明 , 中国市场对火箭服务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