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被“甩”向火星吗?( 三 )


让太空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 , 这不正是过去二十年互联网走过的道路吗?
太空入口:搭乘火箭奔赴无限宇宙
许多业内人士都曾说过 , 智能手机所承载的移动互联网 , 是IT行业的新“入口” , 是硬件和软件的交叉点 , 通过庞大的生态系统吸引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人从中获得利润 。
而从整个航空航天产业链来看 , 火箭就是那个“入口” , 纵向包括了设计、制造、发射、运营等整个链路 , 横向扩展到空间站运输、设备开发、软件系统等业态 。 作为整个体系的交叉点 , 火箭之于商业航天的意义 , 犹如智能手机之于移动互联网 。
而回顾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 会发现BAT等闪亮的明星公司背后 , 其实是不容忽视的基础设施建设 , 这才使得商业模式能够成为可能并保持高速发展 。 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 , 对于火箭产业来说同样重要 , 比如太空通话、生命支持系统、视频解决方案、卫星交通管理等等 。
如果航天产业发展的目标真的是“赶往火星” , 那么这些项目都是非常重要无必要的 。 而且 , 它们并不依赖什么神秘技术 , 使用当下的技术完全可以自主创新 。 比如美国的创业公司Cognitive Space就在开发一种人工智能驱动的控制系统 , 使卫星操作自动化 , 减轻监控和管理每颗卫星的负担 , 防止轨道拥堵 。
火箭所承载的商业航天供应链 , 是一个更加复杂庞大的生态系统 , 也意味着更多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供应商 , 可以从中攫取到商业价值 。
欧洲咨询公司Euroconsult发布的《中国航天工业报告》显示 , 中国民用航空航天领域目前有超过100家私营公司 , 自2014年以来已进行了超过125项投资 。

而与20世纪的太空竞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现在的太空竞赛主要发生在商业企业内 。 甚至国家机构对太空任务重燃兴趣 , 也是因为潜在商业机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作为进入太空的主要运载工具 , 火箭是保持太空优势的关键之一 , 代表了一个国家自主进入太空的能力 , 也是商业化的焦点 。 比如NASA就希望将2010年以来一直在研究的太空发射系统(SLS)商业化 , 每年为Artemis计划飞行一次 。

当然 , 开始注重商业性的考量 , 并不意味着国家航天机构就不重要 。 事实上 , 火星愿景必须依靠国家力量与商业力量的合力来推进 。
举个典型的例子 ,SpaceX作为商业公司 , 就曾得到NASA多项技术扶持和转移 , 其猎鹰系列火箭的灰背隼发动机 , 就采用的阿波罗登月舱降级发动机的喷管技术 。
而前文提到的“甩火箭”公司SpinLaunch , 则分别获得了商业风投 , 从Google Venture , Airbus Ventures和Kleiner Perkins在内的各种投资者那里获得了超过1亿美元的资金;以及政府订单 , 2019年 , 该公司与五角大楼的国防创新部门签署了合同 , 进行首次实验性轨道发射 。
这种趋势 , 也构成了一种吊诡的现象 , 为了让全人类能够通过向外扩展而团结在一起 , 不得不在地球上先因国家利益而彼此隔阂、相互博弈 。
但无论如何 , 只有以宇宙为边界 , 启动对新世界的开拓 , 才能让人类文明逃出资源内卷的循环 。
幸运的话 , 我们将在有生之年看到火星事业的伟大进展 , 届时 , 你想被怎样送上太空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