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恶如仇这个性格 , 在任何时代上都有相当数量的存在 , 其形成原因有的是由于基因的自然分配 , 这类人从中医角度来说就是气血很盛 , 肝火很旺 。 从概率学上来说一般总会有人具有这种基因 。
另外除了基因 , 这个性格还和成长过程中部分经历有关系 , 一般来说 , 从小经历过坎坷磨难、常常为人所看不起的人往往都会有这种嫉恶如仇的性格 。 例如我们后来会说的海瑞 。 而成长环境比较好的 , 这种性格的出现概率一般不太大 , 除非是基因实在太强大 。
但是 , 千百年来 , 这个性格虽然一直在被称颂和褒奖 , 但对拥有这个性格的本人来说其人生却不一定是好事 , 如果出现在高位者身上甚至对社会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 这个观念可能很多人不会认可 , 但我们可以看看 , 古往今来 , 在人类历史上 , 嫉恶如仇者虽然曾留下无数的典范和千古美名 , 但大多纵观其一生 , 除了留下一个好名声和一个道德标杆 , 于民于社会却没有什么大的功劳 。
下面让我们从历史上来看看 , 为什么说嫉恶如仇者难成就大事 。
我们先看看管仲和鲍叔牙
春秋时期的管仲和鲍叔牙 , 今天已经是千古美谈 , 鲍叔牙人品高洁 , 对朋友推心置腹 , 不计小利 。 跟管仲是生死之交 。 并且在管仲没发达之前 , 甚至无论做错什么 , 鲍叔牙都像兄长一般的维护 。 很令其朋友和家人都觉得无法理解 。 历史上那个著名典故“管鲍之交”就是这么来的 。
管仲后来能够彪炳史册 , 成为春秋战国第一相 , 也正是鲍叔牙把他推荐给齐桓公的 。 当时他说:“如果大王您要治理好齐国 , 我和其他几个大臣就可以了 。 但是 , 如果您要称霸诸侯 , 就必须要管仲来辅佐您 。 ”
齐桓公极为信任鲍叔牙 , 听从了他的建议 , 沐浴更衣 , 亲自登门拜管仲为相国 。 管仲后来果然没有辜负齐桓公的重托 , 在齐国推行德行操守 , 教化百姓 , 同时实行新政 , 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 , 使得齐国很快成为春秋之霸、诸侯之首 。
所以可以这么说 , 没有鲍叔牙 , 根本不可能有管仲后来的青史留名 。 之前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小官 , 但是每次都因犯错被罢免 , 正是鲍叔牙的不断维护 , 才每次都没有受到大的处罚 。 因为鲍叔牙一直认为管仲是个人才 , 所以才这么不断地保护他 。
面对这样的知遇之恩和亲厚之情 , 我们来看看齐桓公在管仲病危之际问管仲 , 鲍叔牙能否在管仲之后辅佐君王之政的时候 , 管仲是怎么说的 。
管仲的回答是: “鲍叔牙 , 是个正人君子 。 虽然这样 , 他却不可以辅佐国政 。 鲍叔牙看见别人一点点不善的事情和举止 , 就终身不忘 , 内心不能宽恕 。 这就是他致命的短处 。 其人善恶过于分明 。 好善是正确的 , 但是仇‘恶’就过份了 , 朝中没人能受得了他的这个性格 。 ”
管仲的话其实也给我们清晰地讲述了这个道理 。 鲍叔牙虽然是正人君子 , 但是因为嫉恶如仇 , 缺乏包容和宽恕 , 是不能辅政君王和治理天下的 。 目光敏锐 , 能洞察别人缺陷或恶行 , 这是优点 , 但是心中一直不能忘怀 , 这就是一个人性格的大缺陷!
这个性格如果在普通人身上 , 或许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 甚至还有可能对身边小范围的社会道德规范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 但如果这个性格出现在庙堂之上的大人物身上 , 则很可能会造成反对势力强大 , 朝纲混乱 , 于民于国都不是一件好事 。 一有不慎 , 甚至大人物自己都会有身家危险 。
自古历史上的能臣绝大多数在道德上都不会是一个完人 , 因为干大事者更懂人心 , 更懂得顺势而为 , 同时内心要有一种为天下苍生不畏小辱 , 敢负大义的担当和责任 。 而管仲否定鲍叔牙接掌朝政 , 相信其就是因为太了解鲍叔牙 , 内心更是出于对自己这位至交好友的一种保护 。
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另一个嫉恶如仇的典型:海瑞 。
说起海瑞 , 其实心情挺复杂 。 说实话 , 其做人操守和人品高洁笔者是极为敬佩的 , 也确实是有史以来清廉得能读后让人落泪的官员典型 , 但文章写到这里 , 依然得说 , 海瑞也是一个嫉恶如仇者难成大事的主要典型 。
海瑞 , 海南琼山人 , 字刚峰 , 人称“海青天” , 是明代著名的大清官 , 一生为民请命 , 不畏权贵 , 甚至连皇帝也敢骂 。 留下了千古美名 。 在个人心目中 , 海瑞就和当年的黄道周一样 , 笔者虽然不认可其处事行为 , 但对其的气节却是极为景仰的 。
推荐阅读
- 52岁保姆怒斥70岁大爷要求过分,大爷:这是你的工作,我哪过分?
- 南京女大学生在云南遇害,一年后查明真凶,父亲拒绝100万私了
- 曹操 有哪些看起来很荒谬,实际上很科学的事?从古人的智慧中,就能揭示很多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