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确实是一个大清官 , 不光是是整个大明朝排名第一的大清官 , 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绝对排的进前三名的大清官 。 清廉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来看看 。
海瑞
明朝官员的俸禄非常可怜 。 并且只发到县一级 , 县里的公务员的工资则由县里财政自行解决 。 而县令每月也只有七八石米 , 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也不过是一千元出头 。 这点工资估计今天普通人一个人生活都困难 , 更别说海瑞还有一大家人 。
所以当时的县令都有别的灰色收入维持才能让家庭和县衙工作正常运转 。 而我们的海大人一上任 , 陋规通通废除 , 什么灰色收入都不要 。 不光自己不要 , 还严禁手下人也不准拿 。 自己以身作则 , 每天青菜豆腐、白水萝卜 , 一年四季一家人见不到一点荤腥 , 还自己在县衙里开了块菜地 , 下班之余就去当农民 , 生活才能勉强维持 。
史料曾记载了海瑞身上发生过一件趣事 , 一次海瑞母亲过生日 , 海县令终于一咬牙 , 一跺脚狠心买了两斤肉 , 这么一件小事竟造成了全城轰动 , 人们纷纷奔走相告 , 卖肉的更是激动不已:海县令今天终于买肉了 , 海县令终于照顾我生意了 。 甚至当时的东南数省总督胡宗宪第二天开会 , 开场白就是:昨天海县令买了两斤肉 。 俨然成了当时的官场和民间的一个重大新闻 。
由此我们可见海瑞的清廉程度 , 海瑞穷得去世的时候连丧葬的费用都是同僚资助的 , 而其临终前唯一的遗言是:把兵部多给的七钱柴火补贴银子给退回去 。 同事王用汲来帮助收殓的时候 , 看到海瑞家中家徒四壁的惨状 , 情不自禁放声大哭 。
当他去世的时候 , 南京百姓全部罢市 , 排成长达十里长队为他送行 , 可见其受百姓的爱戴程度 。 今天的海瑞 , 被无数历史传唱 , 被千古称颂 。 海瑞 , 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清官标杆、一个官员的楷模、一个被标榜的典型 。
确实 , 一个社会需要这样的典型 , 尤其是官场更是需要这样的典型 。 所以万历皇帝才要把海瑞打造成当时的官员榜样 , 把海瑞提升为正二品高官 , 南京吏部侍郎 , 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副部级干部 , 以整顿当时的朝廷风气 。
对于海瑞的这些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 我们不能否认 , 这样一个清贫乐道的道德楷模 , 确实值得我们尊敬 。 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海瑞执政的政绩 。 因为对于一个官员来说 , 让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提高 , 那才是真正衡量一个官员执政能力的最重要标准 。
而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最具有代表性:“先生如晚年青草 , 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 ”意思就是他的操守可以傲视霜雪 , 可是他的性格却过于愚直 , 无法在矛盾纷繁的社会中干成大事 , 所以做不了国之栋梁 。
我们可以看看 , 和海瑞同朝为官的张居正和徐阶就是一个例子 , 这二人可不清廉 , 该拿的毫不手软 , 并且生活豪奢 , 张居正那顶三十二人抬的豪华轿子估计看过《明朝那些事》的很多人都有印象 , 而徐阶也是占地二十多万亩 , 妻妾无数 , 统统完全可以归于贪官一列 , 并且做人也圆滑世故 , 可由于有政绩 , 照样不妨碍其成为千古正面典型 。
遗憾的是 , 从政绩上看 , 海瑞基本可以说是处处碰壁 , 除了一个清廉的榜样给一些人心中种下清廉为官的种子 , 但政绩上基本可以归为平平 。 而后来海瑞能成为朝廷高官 , 也不是因为他的政绩出色 , 仅仅是因为朝廷需要这个清廉典型 , 并且也只是担任了一些位高权轻的虚职而已 。 所以才有了海瑞临终那句著名感叹:“这等世界 , 做得成甚事业!”
客观地说 , 海瑞此人不是没有能力 , 我们可以从他处理的很多事上看到其处理政务的能力 。 然而 , 真正造成这个结果的正是他这个嫉恶如仇的性格 。 让我们先从海瑞的成长历程来看看这个性格的养成 。
海瑞的成长环境非常符合我们前面的分析 , 海瑞年仅四岁父亲便去世了 。 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日子我们可想而知有多么艰难 , 自古穷在闹市无人问 , 生活的艰难不说 , 还要遭受族里乡里人的无数白眼 。
偏偏海瑞的母亲谢氏性格又极为刚强 , 含辛茹苦抚养海瑞的过程中 , 对海瑞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 每日闭门读书 , 甚至整个童年和玩伴一起嬉闹的快乐也被剥夺 。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成长的海瑞 , 自幼就有了一层心理阴影 , 所以也很自然就养成了后来比较偏执的性格 。
海瑞不光做事比较偏执 , 待人接物也同样偏执 , 海瑞的一生 , 仰慕者确实很多 , 但生活中基本没什么朋友 。 我们可以从海瑞的这个字:刚峰上就隐约能看出他的这一点 。 同时 , 海瑞在官场上的人缘也是极差 。
推荐阅读
- 52岁保姆怒斥70岁大爷要求过分,大爷:这是你的工作,我哪过分?
- 南京女大学生在云南遇害,一年后查明真凶,父亲拒绝100万私了
- 曹操 有哪些看起来很荒谬,实际上很科学的事?从古人的智慧中,就能揭示很多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