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嫉恶如仇不能成大事的典型,嫉恶如仇者为何不能成大事?( 七 )



所以最终张居正能成功 , 能干成造福苍生的大事 , 是因为其懂得顺应规则 , 像水一样目标不变但懂得绕行 , 懂得忍小忍而图大谋 。 然而 , 即便如此 , 当时都还遭到无数保守势力气势汹汹的围攻 , 所以 , 海瑞最终碰得头破血流则更是一个必然结局 。
我们不否认 , 海瑞的道德高洁 , 确实值得后世人歌颂 , 也拥有无数拥戴者 。 但就连这些粉丝中很多比较理性的也认为海瑞这套不可能行得通 。 如清代著名文人王弘撰在《山志》这篇文章中就写道:海瑞品格高尚 , 确实无人可及 。 但如果海瑞要是掌了大权 , “吾不知其竟何如也” 。
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也在文章中说“海瑞不怕死 , 不要钱 , 不吐刚茹素 , 真是铮铮一汉子!” , 然而后面又说到 , 如果海瑞执政的话 , 最终只会坏了国家大事 。
而纵观海瑞的一生 , 他辛苦拮据、清贫乐道 , 一生都与大明官场的黑暗势力作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 却没有给明朝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 在为官的过程中 , 他想做的事处处碰壁 , 处处擎肘 , 所做之事 , 无一不难 。 海瑞自己就曾感叹过:“纷纷口舌 , 何自而来哉?何自而来哉?”

也许你会说嫉恶如仇是一种良知 , 没错 , 这个必须承认 , 一个社会需要这种良知作主导 , 但如果身为对国家负有巨大责任的的官员 , 依然一味只知直不知曲 , 不但对老百姓的民生起不到什么好处 , 常常还只会把事情办砸 , 给国家造成灾难 。 如明朝的东林党人 , 整天骂这骂那 , 治国却一窍不通 , 最终让大明亡于党争 , 所以也就有清流误国的说法 ,
真正的成大事的人 , 在他们心中 , 更懂得人性 , 更懂得策略 , 更懂得像水一样绕开阻力 , 矢志不移地有策略地达成自己目标 。 有的时候 , 甚至还不惜毁坏个人声名 , 因为在这些人心中 , 和天下苍生的福祉对比 , 自己这点声后名根本算不得什么 , 这才是真正的大义 , 真正的大仁 。
我们还可以看到 , 海瑞的一生其实一直与张居正关系并不好 , 在张居正上位后 , 海瑞闲置在家 , 曾写信向张居正自荐 , 但张居正没有理会 , 反倒回信暗讽海瑞 。 对海瑞这样一个重视名声的人的打击可想而知 。 并且张居正在朝中独掌大权的时候 , 海瑞也一直看不惯其的很多专断作为 , 常常在家中抨击 。

但年老的时候 , 此时张居正已经死去多年 , 海瑞对张居正的评价却是:“工于谋国 , 拙于谋身” , 他看到当时大明的起死回生 , 也终于明白了这位独断专行的改革者的良苦用心 , 那便是欲要成就大业 , 那就不能单纯地用普通的道德观念来衡量一切 , 而是一切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 这个迟到了几十年的理解 , 虽然对于已经进入暮年的海瑞来说有点迟了 , 但也总算是一种闻道的顿悟吧 。
今天的海瑞已经被塑造成一身正气的清官形象 , 但多少人知道 , 这其实不是海瑞心里想要的 。 他人生的意义是干实事而不是做个道德模范供瞻仰 。 但在这个性格的无形左右下 , 最终却一事无成 , 最终却只能成为他不想当的道德楷模 。
曾看到有人说 , 海瑞是诊断的能手 , 却不是治病的妙手 。 他恨透了黑暗的官场 , 却没有摸清人性的脉搏 。 所以最终只能带着愤懑和遗憾离开这个人世 。 个人觉得这个评语非常精准 。
万历十五年 , 海瑞终于死了 , 大明的整个官场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

嫉恶如仇这个性格 , 是人性决定了的 , 也是注定任何社会都会有的 。 必须承认 , 嫉恶如仇的人通常人品都很不错 , 所以常常也会有人品的洁癖 。 但现实生活中人品这个东西是随机分布的 , 人性中的阴暗一面在任何人内心都是存在的 , 连孔子、朱熹都有被人诟病的地方 , 可知真正的圣人是根本没有的 。
在人成长的历程中 , 也许在学校还感觉不到多少 , 但进入社会工作了以后 , 这种性格对你的人生就是一个灾难 , 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导致你职业慢性毁灭的性格 , 无论你拥有多好的牌可能都会因为这种性格而给毁掉前途 。
一个社会中 , 人具有多面性的 , 嫉恶如仇 , 言下之意就是讨厌别人的“恶” , 但这个行为本身可能又是另一种“恶” 。 完全依据的是自己的道德标准 , 完全是只图自己的心情高兴 , 这客观地说其实又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

嫉恶如仇的人 , 要学会深刻地了解自己性格的危害性 , 了解世间万物现象背后的本质 , 还要领会到 , 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深刻的原因 , 而本质的东西大多是眼睛是看不到的 , 这类性格的人要学会多体察别人的不易 , 慢慢地就不会轻易地只凭现象来判断事物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