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椒梅汤的作用功效

【吴鞠通椒梅汤的作用功效】【来源】《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 。
【配方组成】黄连二钱黄芩二钱干姜二钱白芍三钱,生川椒三钱,炒黑乌梅三钱,去核人参二钱枳实一钱五分半夏二钱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
【作用与功效】温中敛肝,清热降逆 。
【主治】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鱿,寒热,下利血水,甚者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舌灰 。
【方解】本证因暑热深入厥阴,木乘土虚,故用白芍、乌梅酸苦泻木柔肝,花椒、干姜温中散寒,黄连、黄芩清热,党参健脾益气,半夏、枳实和胃降逆 。方中黄芩、黄连合乌梅、白芍酸苦清热,干姜、半夏、川椒合人参辛甘温中健脾,故本方是“酸苦复辛甘法” 。
【验案精选】
1.过敏性紫癜李某,男,12岁,1992年1月15日初诊 。患儿于半月前腹痛1次后,次日在小腿出现散在紫癜,逐渐蔓延至双大腿、阴囊、臀部处,继则双上肢、前臂亦出现紫癜,伴右膝关节酸痛 。在乡医院肌内注射青霉素、止血敏、地塞米松等治疗,紫癜有增无减,而来我院儿科门诊 。查双下肢自臀部以下至足背,双上肢腕关节以上皮肤满布斑片状紫癜,压之不褪色,扪之稍有灼热感,瘙痒,时有恶心,呕吐食物及黄水,鼻中流血,大便血水,面色苍白,头汗淋漓,两颧潮红,口干不欲饮,舌质胖嫩,苔薄黄,舌边满布齿印,脉细略数 。诊为血证(紫癜),病在太阴、厥阴二脏,属脾虚肝旺,寒热错杂之证 。治拟扶脾敛肝,宁络止血,椒梅汤加减治之 。处方:党参10g,乌梅20g,川黄连4g,炒黄芩10g,炮姜6g,川椒6g,赤芍20g,白芍20g,紫草6g,丹参20g,防风6g,地榆炭20g,焦山栀6g 。连服1周后,
紫癜渐消,继服1个月,患儿康复,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张荣明.椒梅汤加减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1例.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2):101]2.胆囊炎、胆结石卢某,男,53岁,1988年7月18日因发热,右上腹胀痛入院 。诉1988年7月11日因饮酒后出现右胁下痛,恶心呕吐,在本院门诊服中药四逆散及小柴胡汤加减,西药阿托品、土霉素、先锋霉素等无效 。7月17日病情加剧,遂入院诊治,诉畏寒、发热、右胁下胀痛,伴头晕、恶心、纳呆、口苦、小便黄、大便调 。检查:神清、急性病容,体温38.1℃,脉搏91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8/11kPa(135/82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 。两肺呼吸音增粗,无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0.5cm,质软,墨菲征阳性,脾未触及,血白细胞10.8×10'/L,中性粒细胞0.88,B型超声波检查:胆囊65mmx30mm,囊壁粗糙,囊内见4mmx3mm增强光团伴声影有移动 。提示:胆囊炎、胆石症 。西医诊断:胆囊炎并胆石症 。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型),用庆大霉素、氨苄青毒素交替静脉滴注,中药以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3天,体温仍为38℃,病情无变化 。遂停用抗生素,继续静脉补液,中药改为椒梅汤加味:黄连9g,黄芩15g,干姜9g,白芍20g,花椒12g,乌梅30g,枳实9g,半夏9g,金银花20g,连翘15g,党参15g,陈皮9g,代赭石15g,水煎温服,每日3次 。服药1天后自觉症状减轻,3天后体温正常,去金银花、连翘、代赭石、陈皮加金钱草20g,服药20天后复查血白细胞正常 。再继续服药20天,自觉症状消失,B型超声波检查:胆囊30mm×24mm,胆囊壁光滑,无异常增强光团 。提示:胆囊正常 。痊愈出院 。随访4年未见复发 。[邓月贞,刘德荣.椒梅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80例.广西中医药,1993,16(5):19-20] 。
3.胃痛邓某某,男,47岁,农民 。痢疾初愈,冒雨着凉后进食酒肉,遂发胃痛 。病已两月,痛时自觉气上攻心胸,痛甚则昏厥,伴胃中灼热感,痞塞不通,后酸,纳呆,大便稀挟抱沫及黏液 。面色白,四肢欠温 。舌暗红,苔灰白而腻,脉弦细无力 。辨证为寒温失宜,饮食不节,致肠寒胃热,格拒作痛 。从仲景于气上撞心,心中痛热,不欲食者,主以乌梅丸,平调寒热 。遂疏方:川椒15g,乌梅10g,黄连15,黄芩10g,干姜10g,半夏20g,党参10g,枳实15g,莱菔子15g,白芍15g,薤白15g 。连服3剂,其痛缓解,大便成形,但仍有黏液 。上方小其制并加神曲10g,木瓜15g,甘草10g,继服6剂,诸症消失,后以越鞠丸调理而愈 。[董廷汉.椒梅汤临床活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8):3] 。
4.直肠炎刘某,女性,33岁 。近5年常泻黏液溏便,经纤维结肠镜与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直肠炎、回肠末端炎及炎性细胞浸润,多方医治少效,于2002年5月2日来诊 。患者身形消瘦,肢凉乏力,食少脘痞,或兼呕逆,口苦干不饮,大便每日4~5次,为溏便,混白色黏液或见少许血冻,小腹胀痛隐隐,喜温喜按,肛门痛坠,脉弦涩,舌淡红,苔薄白微腻 。此乃寒热错杂,本虚标实,颇类邪入厥阴、肝木乘土之痢疾 。治以寒温并用,扶土抑木 。取椒梅汤合白头翁汤加减:乌梅、白芍、白头翁各15g,黄芩、法半夏、秦皮各10g,党参、黄连、厚朴、石菖蒲各6g,花椒、干姜各4g 。水煎内服,每日1剂 。服上方10剂,脘舒纳增,腹己不痛,每日解软便2次,尚夹少许黏液,肛门痛坠较甚,脉弦缓,舌淡红,苔薄白 。此肝木乘土之势已缓,湿热廓清,而脾虚气陷未复 。拟调和肝脾、益气升陷为治法 。予椒梅汤合三奇散加减:黄连6g,花椒、干姜各2g,乌梅、黄芩、法半夏、枳壳、防风各10g,党参、白芍、黄芪各15g,荷梗20g 。煎服法同上 。再服15剂,病情进一步改善,肛门坠痛亦大减 。患者以为病愈而停药,半月后病情反复 。于6月10日再来诊,宗复诊方并参六君子汤意增损,续服50余剂,诸症消失,8月11日经纤维结肠镜复查示大肠未见异常 。随访至2003年1月,云未复发 。[彭慕斌.彭景星治验两则.中国中医急症,2004,13(8):527] 。
5.眩晕刘某某,女,68岁 。1991年3月15日初诊 。经常眩晕,近10余天来加剧,阅前病历服天麻钩藤饮、半夏天麻白术汤类无效 。站立则欲仆地,卧则需向左侧眩晕方可减轻 。干呕纳呆,疲乏无力,口干苦 。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原有脑动脉硬化病史 。证属阴阳失调,肝风内动 。治以泻肝缓急,敛阴熄风 。方用椒梅汤加减:蜀椒6g,乌梅15g,干姜3g,法半夏10g,川黄连6g,枳实9g,白芍12g,黄芩9g,甘草3g,白参6g,牡蛎20g 。服4剂后,眩晕减轻大半,继以原方加减再服6剂,眩晕完全消失 。[刘宜进.眩晕证临床治疗经验.湖南中医杂志,1994,10(5):72] 。
【临床应用与医案】
1.溃疡性结肠炎内服椒梅汤加减 。基本方:人参10g,半夏9g,白芍15g,乌梅15g,川椒6g,干姜9g,枳实15g,黄连9g,黄芩9g,甘草9g 。加减:湿热偏盛者加黄柏、败酱草、赤茯苓、白头翁;脾虚湿盛者加茯苓、苍术、白术、薏苡仁;脾肾阳虚明显者加炮附子、赤石脂、补骨脂、肉豆蔻;兼肝气郁滞者加柴胡、木香、佛手、青皮;兼瘀血阻滞者加丹参、赤芍、三七、桃仁 。外用生肌愈溃汤保留灌肠 。15日为1疗程 。总有效率92.9% 。最短3个疗程,最长8个疗程 。[余瑞华,董元刚.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8例.山西中医,1997,13(3):25] 。
2.胆囊炎胆石症总有效率91.2%,药用:黄连9g,黄芩15g,干姜9g,白芍20g,花椒20g,党参15g,乌梅15g,枳实9g,半夏9g 。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恶心呕吐加代赭石、陈皮;发热重去干姜加金银花、连翘 。10天为1疗程 。一般治疗3~4个疗程 。[邓月贞,刘德荣.椒梅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80例.广西中医药,1993,16(5):19-20] 。
3.腹型过敏性紫癜总有效率98.5% 。椒梅汤:川雅连6g,炒枯芩10g,淡干姜6g,潞党参10g,白芍30g,川椒10g,乌梅30g,姜半夏、炒枳实各10g 。加减:血热较甚,去党参,加炒生地、粉丹皮、牛角腮 。皮疹瘙痒较甚,加青防风、紫草 。鼻衄不止或血尿者,加焦山栀、大小蓟 。纯利血水,以炮姜易干姜,加炒地榆 。兼有关节症状者,加木防己、川桂枝、秦艽 。连服3周 。[潘焕鹤.椒梅汤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68例临床观察.江苏中医药,1988,(3):9] 。
【临证提要】本方具有敛肝和胃,清热降逆之功,用于消渴,呕恶,下利 。今用于过敏性紫癜、肠炎、胆结石、胃痛、眩晕、心悸等杂病,只要属于厥阴上犯阳明,寒热虚实兼见,上下格拒者即可用椒梅汤治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