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大盛世为何都“短命”?( 三 )
乾隆盛世的政治清明与全面腐败更是只隔了瞬间 。乾隆死前3年就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清朝从此一蹶不振,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从盛到衰,如此迅速,其原因当然是这些盛世的出现依赖的是人治 。中国历史上的几大盛世,只在史书上留下了统治者手腕的精明,人格的强大,却没有留下太多制度性的成就 。
中国帝王都是人治的信奉者,正如雍正所说,“从来有治人无治法,文武之政布在方案,其人存则其政举,朕有治人即有治法” 。几千年间,中国专制制度的框架和运转规则没有根本的突破和进步 。统治绩效如何,更多地依赖于统治者个人的精神振作与否 。没有内外条件的严厉制约,个人的英明与自制无法抵制环境的纵容与腐蚀 。由胜而骄,由劳而逸,是人性不变的规律 。盛世君主往往是英明与昏聩集于一身,理智与膨胀合为一体 。他们既是辉煌成绩的创造者,也是王朝衰落的罪魁祸首 。
西方历史上没有盛世这个词,这并不是说其他国家历史上没有过辉煌的时代,在西方历史上,它们往往被称为“黄金时代”,比如大英帝国的“伊丽莎白时期” 。与中国的盛世比起来,西方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则没有这么短命 。伊丽莎白时代与乾隆时代有许多巧合 。伊丽莎白女王与乾隆同是25岁即位,与乾隆一样,她也是一位理智又灵活的政治家 。她即位之初,英格兰内部因宗教分裂而处于混乱状态,对外则面临与法国的战争和与苏格兰及西班牙的紧张关系 。她以高明的妥协策略使英国摆脱了宗教战争的阴影,又以灵活的外交与周围大国周旋,结束了与法国的战争,为英国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期 。
伊丽莎白统治英国45年 。她登基时英国还是个贫穷衰弱的二流小国,而当她逝世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海军大国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她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 。她的统治期因此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 。
与中国的盛世不同的是,“黄金时代”之后,英国并没有衰败 。“黄金时代”成了一个国家长久上升的起点,在那之后,英国国势继续蒸蒸日上,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一直领先于世界 。原因是英国的崛起之路,每一步都伴随着制度创新 。一部英国政治史就是一部制度演进史,虽然英国社会始终存在种种无法根本克服的矛盾,但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政治进步方式使得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化解,英国也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会很容易发现,重提“盛世”二字,许多时候已经不合时宜 。第一,中国历史上,“盛世”两个字叫得最响的时代,往往问题重重 。一个蒸蒸日上、富于自信的政权并不需要通过自我宣传来为自己壮胆 。相反,在一些有问题的时代,人们却常常会高唱盛世的调子 。因为“盛世”是传统王朝统治合法性的有力证明 。历经暴力夺权后,一个政权就需要以“养民”“牧民”的成绩来支持自己的合法性 。而盛世的出现,当然是统治成绩的最佳证明 。
在一个王朝埋头开拓进取的过程之中,统治者们并不会经常提起“盛世”二字,而是致力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汉代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中,从来没有帝王和大臣自夸为盛世 。相反,那些底气不足的统治者却常把“盛世”挂在嘴边 。宋高宗因动乱而幸得大宝,偷安一隅,大敌在侧,却无心进取 。这种治绩,无论如何与盛世不沾边 。然而宋高宗却常常自诩为“中兴”和“盛世” 。在皇帝的鼓励下,大臣们称颂盛世之声铺天盖地,应接不暇 。他们说皇帝“于皇睿明,运符中兴,绵于肃清,乾夷坤宁” 。“大功巍巍,超冠古昔”,“皇帝躬行,过于尧禹” 。他们夸秦桧“心潜于圣,有孟轲命世之才;道致其君,负伊尹觉民之任”,“大节孤忠,奇谋远识”,“圣贤一出五百岁,开辟以来能几人” 。这些当初精心撰写的谀词,今天听起来只是讽刺 。
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盛世”声音叫得最响的时代是清代 。众所周知,清代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心一直缺乏安全感 。因此有清一代的诏书中,连篇累牍的内容是宣传大清政权的“深仁厚泽” 。但是,在整个清代盛世之中,盛世叫得最响的又是两个特殊阶段,一个是身背篡位恶名的雍正统治时期,另一个是乾隆晚期,也就是盛世已经渐行渐远之际 。康熙时期,对盛世二字并不那么感冒 。康熙平定三藩后,群臣请上尊号,康熙明智地拒绝了,他说:“贼虽已平,疮痍未复,君臣宜加修省,恤兵养民,布宜德化,务以廉洁为本,共致太平 。若遂以为功德,崇上尊称,滥邀恩赏,实可耻也!”正是这种难得的清醒,才有了以后一系列正确政策的出台 。
推荐阅读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揭秘古代宫廷投毒三大秘法 古代皇家投毒谜案
- 用石油大败突厥骑兵!看石油在古代的妙用
- 历史上被裸刑处死的三大美女 她们都国色天香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
- 古人更偏爱平胸 揭秘古代丁香乳更受欢迎
- 揭中国古人身份证 竟带防伪标识
- 揭秘中国古代的女囚坐牢就失去贞操的潜规则
- 古代女子出嫁洞房“八件套” 是些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