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水浒:神一样出现的宋江竟然只是一个传说( 二 )


私人写史 , 最大的局限就是材料有限 , 而且 , 很多该考证的东西没有条件进行考证 。就以《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本纪》宋江条中的“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 , 又犯京东、河北 , 入楚海州界”来说 , 就很有问题 。“淮阳军”、“京东”、“河北”几地相隔数千里 , 宋江在一月之间连犯几处 , 犯得过来吗?这就使得编《宋史》的人不得不把“河北”改为“江北” , 可是 , 这一改 , 仍是不通 , 因为淮阳就在江北 , 说了淮阳 , 就不应该再提江北 。
《东都事略》卷一百三《侯蒙传》中的“横行河朔”、“居闲”、“起知东平府”等字样也被《宋史》改成了“横行齐、魏”、“居外”、“命知东平府” 。这么改是有原因的 。南宋时代 , 故事中的宋江是在河北抖威风的 , 而到了修《宋史》的元末 , 宋江的故事已被定型在山东了 。至于《东都事略》用“居闲”二字 , 是因为宣和三年侯蒙犯事被罢官 , 而修《宋史》者发现宋江是在宣和三年被张叔夜招降了 , 这说不通啊 。所以 , 改“居闲”为“居外”、改“起知东平府”为“命知东平府” 。
至于《东都事略》卷三百三《张叔夜传》 , 更是漏洞百出 , 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宋江突然袭来 , 劫巨舟十数 , 却不进不退 , 看张叔夜临时抓瞎 , 招募死士千人 。而且 , 张叔夜密伏海旁 , 海旁不就是沙滩吗?怎么密伏?然后宋江明知船只对自己的重要性 , 又视而不见 , 等船被烧 , 马上投降 。合理吗?《宋史》对此是做了大量的修改 , 但无论怎么修改 , 都去不了这个硬伤 。
“靖康之难”中 , 张叔夜严拒金军统帅的威胁利诱 , 陪二帝北行 , 到了宋、金两国之间的界河白沟 , 悲愤难抑 , 溘然辞世 , 堪称大英雄、大烈士 。人们基于对大英雄、大烈士的敬仰 , 就不断地挖掘的张叔夜“光辉事迹”进行不遗余力的颂扬和讴歌 。遗憾的是 , 张叔夜除了“死得光荣”之外 , 并无多少可圈点的事迹 。而“靖康之难”属于世纪奇祸 , 北宋灭亡 , 天下人民唏嘘流泪 , 所谓:“樵歌渔歌皆罢歇 , 时人纷纷说宣和” 。这种背景下 , 一本由说话人(相当于现在的说书人)所创作的笔记体小说《大宋宣和遗事》应运而生 , 里面赫然出现了宋江三十六人聚义梁山泊、最后被张叔夜平定的情节 。
《宣和遗事》似讲史而非讲史 , “辞近瞽史 , 颇伤不文”(高儒:《百川书志》) , 明朝大学问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也说:“虽以宣和为名 , 而上集乃北宋之事 , 下集则被掳之事 , 首起如小说院本 , 是盖当时之人著者也 。”
也就是说《宣和遗事》其实是一种貌似讲史体的小说联缀 , 里面的故事多为虚构 。
可由于《宣和遗事》的传播 , 宋江的名字被写进了《张叔夜家传》——具体来说 , 是《张叔夜家传》中的一个《以病乞致仕宫观箚子》 。看标题 , 该箚子的性质应该属于“病退申请书”但里面却出现了自吹自擂的“逮出守海壖 , 会剧贼猝至 , 偶遣兵斩捕 , 贼势挫创 , 相与出降”语句 , 极不合情理 。而且 , 纵观张叔夜一生 , 从无“致仕宫观”的记录 , 在“靖康之难”中 , 张叔夜就是在保卫宫观而身负重伤的 。也因为这重伤 , 在被俘北上途中 , 命丧白沟 。张叔夜死时 , 身无余物 , 则该箚子的来历可疑 , 当是后人托名伪作 。
其实 , 非止《东都事略》和《宋史》 , 其他诸如《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皇宋十朝纲要》等书都上了《宣和遗事》的当 , 会没头没脑地在书中来一句有关宋江的记录 , 但总是语焉不详、不得要领 。
如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二引《中兴姓氏奸邪录》:“宣和二年 , 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 。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 , 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 。”卷二一二引《林泉野记》:“宣和三年 , 方腊反 , (刘)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 , 出贼不意 , 战多捷 。腊走入清溪洞 。光世遣谍 , 察知其要险 , 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 , 擒其伪将相 , 送阙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