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真相: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 四 )


依常理来看,是有些奇怪 。像王安石这样的改革家,诗文写得极好,富有智慧,怎么也会犯一些不断被重复的简单的错误?中国的农民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在农村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 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
考其原因有二 。一是和尚水平太差,不会念经;二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 。我以为后一种情形居多 。吴思先生在其《血酬定律》一书中提到明朝官员的薪俸太低,其各项必要的支出加在一起高过俸禄的收入 。吴先生认为,与其他各个朝代相比,明朝官员的俸禄是最低的 。明朝官员俸禄虽低,尚有俸可领,而在王莽时期,官员们从朝廷中领不到钱,俸禄为零 。
读史读到这里,觉得十分有趣 。不给官员发薪,难道让他们去喝西北风?自古有喝西北风的老百姓,未见有喝西北风的官员 。结果是王莽时期的官员却因零俸禄政策而大发其财 。既然朝廷不给发薪,他们只好自行解决,正好有了借口,可以理直气壮,大肆搜刮 。在我们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时,经常碰到的一种情形是,“两头热,中间凉 。”中间热不起来,自有其道理 。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每个人都努力要保持自己的生命 。这种“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力 。
Selfpreservation,一个很好的词,每个人都会Selfpreservation 。我以为,既然每个人都会elfpreservation,官员们的Selfpreservation也是自然的,无可非议 。为甚麽和尚要把经念歪?为甚麽中间热不起来?皆因为中间的官员们认为改革不利于他们的Selfpreservation 。要Selfpreservation的官员去为供养他们的农民减轻负担,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悖论 。在这个悖论中,最关键的是农民和官员之间的供养关系,假如去掉这种关系,悖论就不能成立 。或者,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由中央财政给官员们以补偿,两方都不吃亏,“中间”也就没有道理再凉下去 。
王安石的变法,十分缜密,像“青苗法”之类,仔细阅读其内容,确实为农民考虑得十分周全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样的殚精竭虑,最后却惹得民怨沸腾 。是各级官员和胥吏在其中做了手脚,捣了鬼,把一件好事搅成一塌糊涂 。吴思先生所说的“潜规则”,正是官员胥吏们的捣鬼之术 。
官员们捣鬼有术,他们不仅有“潜规则”,有时更是肆无忌惮,毫无规则,随心所欲 。如老百姓所说,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 这里说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和尚要吃饭,一个是和尚会打伞,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和尚要吃饭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不给他们吃饭,或吃不到好饭,他们就会去“打伞” 。
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变法,成功的不多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执行难” 。好的法律,好的政策,到了中下层官员手里,常常会走了样 。批评者常常把矛头指向中下层官员 。我以为虽然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根源却在上面 。表面上是一个“执行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设计问题 。
设计一个好的政策(比如说“青苗法”),同时也应配备一个好的“路线图” 。在这个“路线图”中,必须把“和尚要吃饭问题”与“和尚会打伞问题”列入日程 。不考虑并重视“和尚”问题,好的政策就只是空中楼阁 。或者我们说,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想把他设计的好政策付诸实施,顺利推行,必须首先把“和尚” 安顿好,否则,“黄宗羲定律”就会不断重演 。
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
1856—1860年,太平军两次打破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取得大捷 。有人说,虽然打了胜仗,但客观上却帮了清廷的忙 。何以这样说?驻守江南、江北大营的是清廷“精锐”的八旗兵和绿营兵 。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 。”八旗兵则更为腐败无能 。两营溃败,湘军成为清廷主力,形势急转直下 。
当年八旗兵入关,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只凶猛的老虎后来为什么会变成如此熊样?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是中国历史的规律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 。
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 。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 。他们说,“富不过三代” 。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换 。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 。为什么富者不能恒富?富贵人家之所以会出败家子,我以为原因有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