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真相: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 六 )


现时的人把权力叫做“公共权力”,认为“主权在民”,古代人的观念则完全不同,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芸芸众生只不过是一群驯顺的绵羊,皇帝和官吏执长鞭鞭笞天下,他们是牧羊人 。一切权力归于统治者,是统治者的私有物 。正是这种权力私有的特性,导致了无休止的争夺 。象是一个金苹果,被众人抢来抢去 。“高才捷足”者从血泊中抢到它,然后“坐天下”,享用整个国家 。
西方资本主义也有争夺,他们争夺的是金钱,物欲横流,我们称之为“拜金主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更看重权力 。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我将其称为“拜权主义” 。
人们常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 。人之欲望,难道仅仅只有食欲和性欲?我感受到人世间还有一种欲望,超越食欲和性欲 。那样的饥渴,那样的迫不及待,那样的不顾一切,那样的不知羞耻,那样的不择手段,那样的心毒手狠,心心所念,只是为了权力,这就是“权欲” 。人世间居然会有这种东西,如此强烈,令我惊奇,古代权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两者叠加,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连续剧 。
还有一种原因导致“权大欺主”,有人将其称为“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 。《左传》云“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
这句话,清晰地勾勒出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 。其主要特征是“一级压一级”,形成一种压力—稳定结构 。整个系统的稳定,取决于压力的梯度,越往上去,压力越大,权越重 。根据韩非子的学说,处于这种压力结构最上端的君王,必须具有一种强大的“势”(以势压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势”,整个压力系统就会崩溃 。
一般开国的君王,熟谙权术,具有铁腕,拥有某种强“势”,下面的人摄于其“势”而不敢有非分之想 。这种铁腕和强“势”,在其后人那里却难以为继,甚至出现像晋惠王这样昏聩的白痴,或像溥仪这样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强“势”荡然无存,于是出现“强枝弱干”,“权大欺主”,“取而代之” 。
“权大欺主”是封建社会始终没有解开的一道难题 。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 。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 。
“毛”是个什么东西,有一股腥膻之味 。堂堂乎文人雅士,怎么会是“毛”?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 。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 。那时的人,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 。他们背负着它,走遍世界 。他们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 。他们的思想像凌空而过的天马,高远而神奇 。
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 。清泉汇集之处,是大海,激荡澎湃 。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他们整日诵咏的是别人思想的片断 。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 。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于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 。
文革时期,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正在思索和撰写一篇真正具有“独立见解”,与别人观点完全不同的大块头文章 。我问他,“林彪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 。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说,所有人的思想,都要统一,最后只能有一个思想,就是毛泽东思想 。你现在不讲统一,反倒要独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如果说你写文章是要阐释某人的思想,那叫什么独立见解?”朋友甚感迷惑,终于没有写完他的“大块头”文章 。
秦始皇时代,确实有过一些活的不耐烦的文人,他们执着于“自成一家”,不肯统一,后来都被秦始皇送到“坑”里去了 。自那以后,文人们都学了乖,知道 “坑”的厉害,自觉地维护“统一”,不再闹独立性了 。林彪的话,含有某种哲理 。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固执己见,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百人百性,众说纷纭,岂不是乱了套?千人敲锣,一锤定音 。没有这一锤定音,千面锣只会敲出杂沓之音 。
我以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 。不过,这件事的难度相当大 。“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 。而要把这些十分固执的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难奏其效 。但秦始皇的做法过于血腥,后人诟病甚多,称其为“霸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