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终于宣布国际空间站将坠毁,时间:2031年1月,地点:尼莫点( 二 )



另一个则是多个舱段的漏气事件 , 最大的那次莫过于2018年8月29日 , 国际空间站突发气压下降事件 , 经过调查发现是不久前对接的联盟MS-09飞船的轨道舱漏气 , 但找到漏气点时明显的人为痕迹却让调查人员有些傻眼 。

尽管调查很快结束 , 但公布结果却等了一年多 , 一直到2019年9月 , Roscosmos总干事德米特里·罗戈津 (Dmitry Rogozin) 宣布称俄方已经知道这个洞的来源 , 是空间站内部人员所为 , 不过据分析 , 钻出这个孔的嫌疑人则是搭乘“联盟MS-09”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塞丽娜·奥农-钱赛勒 (Serena Auón-Chancellor) , 她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尽快返回地球 。

国际空间站展开的科学研究
当然这并不妨碍国际空间站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 国际空间站总共投资接近1600亿美元 , 其中美国1311亿美元(直接投入724亿美元 , 航天飞机费用587亿美元) , 俄罗斯120亿美元 , 欧空局50亿美元 , 日本50亿美元 , 加拿大20亿美元 。 每年运行的费用为35亿美元 , 当然它不是摆设:

国际空间站有得天独厚的微重力环境 , 开展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 , 多个实验舱段内提供了电力、数据、冷却和工作人员来支持实验 。 还有设计零重力和暴露于太空的无人实验平台 , 可以展开长达数十年的观测与研究 。

Expedition 8指挥官兼科学官Michael Foale对微重力科学手套箱进行检查另一个则是著名的阿尔法磁谱仪(AMS) , 它的目的就是探测暗物质 , 2013年4月3日 , 科学家曾报告称 , AMS可能已经检测到暗物质的迹象 , 也许它需要更长的探测时间 。

正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实验室进行整合与检验程序的AMS-02还有则是对人类在封闭空间中的长时间工作对人体的影响 , 为人类未来在星际移民以及火星殖民等展开前瞻性研究 , 这对人类未来非常重要 。

当然还有迫在眉睫的影响 , 这就是如火如荼展开研究的3D器官打印 , 在地球重力环境下 , 器官打印需要有结构支撑点 , 因此受到很大的局限 , 但在国际空间站微重力环境则不需要 , 它能打印更大更复杂的结构:


2020年4月 , 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安德鲁·摩根执行了为期272天的任务后返回地球 , 他在轨道上执行了一项全球瞩目的任务:3D打印器官创造人体活组织!

摩根和克里斯蒂娜·科赫执行打印器官的设备是由美国公司 Techshot 和 NScrypt 开发 , 2019年发射入轨 , 生物墨水商业化的公司Cellin的科学官Itedale Redwan称 , 3D打印的人体器官将在未来10-15年内实现人体移植 。
国际空间站接待过的游客
除了科学研究和科学任务以外 , 国际空间站还接待了9名游客 , 比如第一名游客美国人丹尼斯·蒂托 , 他于2001年4月28日~5月6日访问了国际空间站 , 而最近访问国际空间站的则是前泽友作和平野阳三 , 时间是2021年12月8日-12月20日(平野洋三为前泽友作的助理) 。

21年来 , 来自不同国家的数十人访问了国际空间站上图是俄罗斯卫星通信社统计的访问过国际空间站的国家与总人数 , 你没有看出 , 没有中国人 , 因为美国出台了一项政策将中国人排除在了国际空间站外 , 所以咱们造出了天宫空间站 , 中国人从来都不怕封锁 , 我们可以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来突破封锁 。

在这个大年初二(《每日邮报》发表这篇文章时已经是大年初二)的时候公布这个消息 , 我们除了惋惜之余也庆幸 , 天宫空间站建设正在热火朝天的展开 , 而国际空间站却正在走向没落 , 当然我们也仅仅是惋惜 , 但那只是出于对手的尊重而已!
究竟会以什么方式进入坠毁轨道?坠毁在哪里?尼莫点如何保证安全?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 国际空间站将于2031年受控坠毁 , 到底有多少“破烂”可以捡?你不用怀疑 , 掉地上捡是不可能的 , 这种薄壳式结构很难保留 , 仅有部分比较密实的高压容器等可能会坠落地球 。

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这些破烂 , 而是国际空间站在坠毁前究竟还有哪些舱段会保留在轨道上 , 等到下次建设空间站时还能继续用?

比如阿尔法磁谱仪应该是要保留的 , 这个项目耗资高达15亿美元 , 尽管发射于2011年5月16日 , 到2031年时已经达到其工作寿命10年并超期服役10年 , 但这个大磁铁几乎没啥寿命限制 , 只要有项目支持 , 可以继续使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