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从0到1,科学打造新品牌( 三 )


文章插图
在品类启动前期,往往因为文化理念原因,品类名未形成共识,传播成本很高,因此并不是新品牌进入的最好时机,上个世纪90年代有个品牌想做中国葡萄酒的普及者,投入20亿,今天这个品牌已经找不到了。
过了临界点,品类进入启动期,品类名开始形成一定共识,这个时候品牌率先控制最为核心的品类心智资源,定义这个品类,往往能占得先机。比如第一个做凉茶的并不是王老吉,但它却首先找到并控制了“预防上火”这个品类核心资源。
在成长前期,品类具有一定的汇聚效应,需求旺盛,消费者开始主动搜索品类名,同时伴随着行业价格战。这时候进入需要提供产品的优化解决方案,通过品牌工具迅速汇聚品类资源,并加大传播建立品牌势能,成为大家心智中的品类优质选手。品类成长前期是品牌进入的黄金时期。
到成长后期,市场份额汇聚,竞争加剧,品牌格局开始形成,这时新品牌进入的重点是寻找还未被满足的需求点,比如蛋糕品类已经比较饱和了,新品牌熊猫不走切入了一个新的场景:熊猫人上门送蛋糕。
再到成熟期阶段,市场格局稳定,通常来说市场前两名份额相加大于40%,这时新品牌进入的机会小,评估投入产出比低,可以去寻找品类变革的机会。
总的来说,品类在启动期和成长期,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入局是比较有利的,而在启动前期和成熟期必须要保持谨慎。
2. 定位最优品类资源最优品类资源,对于品类不同发展阶段解决方案不一样。
1)在品类启动期,抓住品类共性资源
品类的共性也是品类属性,所有的创新品类都必须自带基本属性,同时赋予新的属性。比如新能源汽车基本属性是“代步”,新属性是“可充电”;智能手机基本属性是“通话”,新属性是“操作系统,自装软件,全触屏”。
在新品类启动阶段,品类本身就是需求的全新解决方案,行业领先者要做的是去定义和代表它,做最像这个品类的品牌。
统一鲜橙多做了最像橙汁的橙汁,洽洽做了最像瓜子的瓜子,蒙牛作为启动阶段的后进者,在品牌上做的比伊利更像草原牛奶,而中国的第一个方便面生产商——上海益民,无人知晓。
2)在品类成长期,基于共性找个性
在品类成长期竞争加剧阶段,除了汇聚品类共性资源,还得找到基于心智需求空白的个性。我们在做一个全屋柜类定制品牌案例的时候,就画出了柜子这个品类的心智资源地图,从“存放物品”这个本质需求出发,寻找品类升级的方向,最终发现了新的品类机会。
但在寻找个性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进入差异化陷阱,即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比如有个牛排品牌,说自己的差异化是”厚牛排“,厚牛排中间的肉不易被烤熟,从而更加鲜嫩,这在国外也许行得通,却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认知。
3. 品牌信号战略,放大品类核心价值创建品牌的本质,是通过代表产品、话语和视觉体系汇聚品类核心信息,释放品类核心价值,将品牌的初始信号放到最大,让消费者条件反射式的接收信息,选择品牌,我们称之为品牌信号战略。

信号|从0到1,科学打造新品牌
文章插图
品牌信号是品类核心信息的载体,信号越强,品牌认知效率越高。
既然是信号,那么就说明有的品牌信号强,有的品牌信号弱。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下面两个凉茶品牌信号的强弱程度。

信号|从0到1,科学打造新品牌
文章插图
在王老吉之前,凉茶品牌一直在说“传统、养生、健康”这些概念,直到王老吉通过信号战略控制“预防上火”这个品类核心资源,凉茶品类才真正成长起来,王老吉也顺势成了品类领导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