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国家体育馆通信经理杨海瑩 , 也是北京冬奥会场馆通信保障团队中的一员 。 国家体育馆曾经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3个主场馆之一 , 如今又有了“冰之帆”的新昵称 , 承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 。 作为冬奥会场馆通信保障团队 , 我们在这里日夜奋战、与时间赛跑 , 让老旧场馆的通信设施“换新颜” 。
【团队|打好每一场硬仗】此前 , 国家体育馆很多基础设施并不像新场馆那样完备 , 这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 例如 , 场馆内并没有统一供暖和制冷 , 只能依靠运行团队后期购买的电暖器与电风扇 。 为了保证冰场制冰质量 , 团队经常要在零下15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作业 。
在2021年开展的北京冬奥会系列测试活动中 , 我们通信保障团队在克服硬件条件不足的同时 , 还要应对长时间的工作和值守 。 那时候 , 平均每天要工作近17个小时 。 从4点15分到达场馆配合应急车入位搭建 , 到第二天凌晨1点半完成最后一班巡检汇报后才能离开 。 有时 , 团队甚至还需要24小时就近值守 。 大家虽然都很想家 , 但谁都没有提出回家的申请 。 “舍小家为大家” , 对于我们这些冬奥人来说并不是一句誓言 , 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
由于我一直从事一线销售工作 , 场馆通信经理的新身份要求我必须尽快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 。 为此 , 我与团队成员利用工作之余多次开展“深夜小课堂” , 有针对性、小范围地进行技术学习 , 并认真阅读相关专业指导手册和技术标准文件 。 那段时间 , 自己满脑子只想着一件事 , 就是要圆满完成冬奥场馆通信保障工作 , 去拼下每一场硬仗 , 建好这条最前端的通信网 。
经过不懈的努力 , 在冬奥会测试活动中 , 国家体育馆成为当时第一个完成除临时点位外综合布线的场馆 , 也是各个场馆中启用正赛使用区域最多且部署点位最多的场馆 。
“成绩代表昨天 , 要收获明天的果实 , 仍需要今天的拼搏努力 。 ”我常用这句话鼓励队员 , 也激励自己 。 通信保障工作需要时时刻刻、从始至终地专注工作 , 才能够做到“万无一失” 。 只有秉承着工匠精神 , 才能将工作做细、做实、做精;也只有用匠心 , 才能铸就冬奥会高品质网络 。
(经济日报采访人员 李芃达整理)
推荐阅读
- AI|Clearview AI声称要收集1000亿张照片 记录全球每个人脸数据
- 电子商务|天星数科回应团队缩减传闻:不存在团队缩减情况 持续聚焦服务主业
- 新浪科技|Keep回应调整组织架构:每年都有类似调整
- 界面新闻|Keep回应组织架构调整或冲击上市:每年都有类似调整
- 系列|坐二望一 荣耀争“高”
- 团队|天津大学团队研发能愈合的“超级变色皮肤”
- 试验|携程员工每周2天可在家办公
- 用户|每日优鲜管家服务将于年中覆盖三成平台用户
- 成功|中国团队成功研发变色龙式新材料
- 数字货币|浙江宣布对虚拟货币“挖矿”用电实行差别电价,加价标准为每千瓦时0.5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