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所探访的最遥远小行星“惊人”图像,科学家:没见过如此星体( 二 )



相关数据使科学家推测:
该形状结构应该是在一个“温和”的动力学环境下形成的 , 例如可能是由相互绕转的双小行星以非常缓慢的速度相互靠近接触形成的 , 但不清楚什么样的机制能够将其角动量耗散掉 。
MU69的总长度约为31公里 , 最宽的部位大概19公里 。 初步观测它并没有自己的卫星 , 并且其表面的淡红色和柯伊伯带内的天体非常类似 。 许多科学家认为它可能属于“相接双星” , 毕竟MU69的两个构成部分颜色几乎一模一样 。

“这是一颗完美的‘相接双星’ 。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行星天文学家MicheleBannister说 , “在成千上万的经典小天体中 , 这是一个华丽的选择 。 ”
至于为什么MU69呈现出了淡红色 , 而不是雪白的颜色 , 新视野号的科学家表示是阳光照射其表面冰面之后的成果 。 并且指出 , 虽然不是雪白的 , 但不可否认的是MU69的表面一定有着厚厚的冰层 , 这些冰层的明暗程度不一 , 导致反射的光线也不一样 , 最终改变了它的颜色 。

此外 , 因为MU69所处的柯伊伯带当中异常的寒冷 , 所以就意味着自太阳系形成以来 , 它一直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状态 , 因此对人类研究太阳系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 从新视野号传送回来的图像来看 , 这颗小行星的表面撞击坑还是比较少的 , 可见其受“干扰”程度比较低 。

小行星表面环境的演化
人类之所以不远万里 , 也要让探测器去造访这颗小行星 , 是因为这里的小行星对于我们追溯太阳系起源 , 甚至是地球的起源都能提供丰富的信息 。 想象一下 , 在40多亿年以来 , 柯伊伯带内的小行星们基本没有变化 , 厚厚的冰层封住了它们的“容颜” , 使得其看起来一如当年 。 因此 , 人类如果可以得到更加详细的数据 , 就能窥见40多亿年以前的太阳系到底发现了什么 , 这难道不令人激动吗?

不过 , 科学家指出 , 小行星的表面环境还是会发生变化的 , 具体要看形成的时间 , 而这种表面环境的改造机制可以分为两种 , 一种是瞬时改造 , 另外一种则是长期改造 。

首先是瞬时改造 , 其中包括两个方面 , 第一是撞击事件 , 第二则是潮汐效应 。 上文中介绍MU69的基本情况时有提到 , 它表面的撞击坑还是比较少的 , 立体相机的观测结果显示最明显的撞击坑直径大小约为7公里 , 深度则小于两公里 。 所以从这一情况来看 , MU69受撞击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 。

潮汐效应则指的是当小行星路过较大的行星时 , 会受到其强大的引力 , 从而改变自己的表面环境 , 甚至说光学特性都会有所改变 。 从MU69所处的柯伊伯带来看 , 附近鲜少有大质量行星路过 , 所以潮汐效应对它的影响应该也不太大 。
其次就是长期改造机制了 , 我们常说“美人难敌岁月” , 小行星也是如此 , 其诞生的时间越久 , 受到长期改造机制的影响就会越大 。 在这一机制当中包括YORP效应、太空风化、热疲劳和静电悬浮三个方面 。

以太空风化为例 , 因为像MU69这类小行星一般是没有大气层的 , 这就意味着其表面没有任何“保护层” 。 所以不论是太空之中的带电粒子流轰击还是小陨石的撞击 , 都会改变其表面特征 。
可见 , 小行星的表面环境还是会有细微变化的 。 不过相较于大质量行星而言 , 小行星的状态明显更加原始 , 因此能够提供给人类更加古老和真实的数据 , 这也是我们一定要去探索小行星的原因 。

太阳系内的其他小天体
其实除了新视野号造访的MU69以外 , 人类在这些年也尝试过研究其他太阳系内的小天体 。 不论是使用望远镜进行观测 , 还是直接使用探测器前往 , 总之到最后都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
上文之中 , 大家对MU69最深的印象应该是源于它奇特的造型 , 毕竟天体在我们心中大部分都是球形的 , 哪怕有些球形不太规则 , 也不会像这一颗这样奇怪 。 但是随着更多小行星被人类发现 , 其形状就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创造力”到底有多强 。

比如说美国OSIRIS-REx探测器发现的B型小行星 , 这颗小行星是该探测器与2018年12月3日发现的 , 给其命名为Bennu 。 从传回来的图像来看 , 这颗小行星的外形也很奇葩 , 就像是一个陀螺一样 , 如果它能像磁星那样“旋转跳跃” , 就完全是陀螺精在世了 。
Bennu的平均直径为490m , 自转周期4.296h , 平均密度1.19g/cm3 , 反照率0.044 , 孔隙率50%~60% , 这表明Bennu很可能也是一颗碎石堆结构小行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