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明子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常用别名】草决明(《吴普本草》),羊角(《广雅》),马蹄决明(《纲目》) 。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 busi folia L.或小决明Cassia toraL.的干燥成熟种子 。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省区 。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将全株割下或摘下果荚,晒干,打出种子,除去杂质 。
【历史沿革】梁代有火炙和煮制法(《集注》) 。唐代有打碎醋渍法(《千金翼》) 。朱代、元代和明代均用炒法(《圣惠方》《活动》《通玄》) 。清代有酒煮法(《握灵》) 。现行有炒制(《中国药典》1995年版),盐制(《云南》),烤制法(《烤制法》) 。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洗净,干燥(《中国药典》1995年版) 。
切制用时捣碎(《中国药典》1995年版) 。
炮制
1.炒制
取净决明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微有香气,取出,放凉 。用时捣碎(《中国药典》1995年版)
2.盐制
取决明子,放人锅内(每100kg决明子,加食盐2kg,加水适量),边炒边洒盐水,炒至水干鼓起,有香气,取出晾凉,用时捣碎(《云南》)c
3.烤制
先预热中药烤箱,使箱内温度达到130℃时,将铺薄层决明子的烤盘放入烤箱,烤制15分钟,取出(《烤制法》)c
【成品性状】决明子:略呈菱方形,两端平行倾斜,形似马蹄 。表面绿棕色或暗棕色,平滑有光泽 。背腹面各有1条突起的棱线,棱线两侧有线形凹纹 。质坚硬 。砷皮薄,子叶黄色 。气微,味微苦 。小决明:呈短圆柱形,较小 。表面棱线两侧有浅黄棕色带 。炒决明子:微鼓起,色泽加深 。质稍松脆,微有香气 。盐制决明子:微鼓起 。微有香气,有咸味 。
【性味与归经】甘、苦、咸,微寒 。归肝、大肠经 。
【功能与主治】清热明日,润肠通便 。用于目赤涩痛,羞目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 。
【用法与用量】9~15g;用时捣碎 。
【处方应付】处方写决明子、草决明付生决明子;写炒决明子、盐决明子各随方付给 。
【炮制作用】决明子生用清肝热,润肠燥 。用于目赤肿疼,大便秘结 。炒后寒泻之性缓和,可用于头疼头晕,青盲内障,并易煎出有效成分 。
【化学成分】含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葡萄糖甙、大黄素蒽酮、大黄素甲醚、决明素、橙黄决明素,以及新月孢子菌玖瑰色素、决明松、决明内酯 。尚含维牛素A 。种子含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无机元素有钾、钠、镁、钙、铁、锰、铜、锌等 。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研究考察了温度对决明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 。大黄酚含量随受热温度升高而升高;保肝类成分含量随受热温度升高而下降 。药理实验表明,样品受热温度升高,其对抗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作用和通便作用减弱1 。通过分析测定,发现还原糖的含量小决明子比大决明子高,且不受炮制影响;多糖含量较高,二者基本一致;蛋白质生品含量较高,炮制后明显降低;氨基酸含量丰富 。应用比色测定法对生决明子、炒决明子和烘决明子等几种不同炮制品样品进行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的含量测定,并应用药典方法对决明子水溶性浸出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炮制品中,总蒽醌、结合蒽醌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游离蒽醌的含量相应有所提高 。决明子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浸出物量有所增加 。因此认为炮制决明子以炒至外表微焦、内部老黄色、种皮破裂、有香气为宜3 。采用薄层色谱方法和比色法,分别对决明子的生品、炒制品以及两者的打碎品进行了煎出成分的比较 。结果表明,在常规的煎煮时间内,决明子的生品、炒制品经打碎后,煎出成分较全面,游离蒽醌在煎煮液中的含量均比未打碎品为高;炒决明子煎出成分的含量也较生决明子为高 。建议在临床应用时,将决明子打碎后入药 。另有报道,决明子炒后大量蒽醌类成分(59.0%)被破坏;生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主要以结合型存在;结合型蒽醌含量炒决明子仅占生决明子的26.4%,而结合型蒽醌是泻热通便的主要成分,因此,决明子炮制后“缓和药性”之说是有道理的炮制对决明子无机元素溶出也有影响,生决明子的无机元素含量与炒决明子破碎后的无机元素比较,虽然变化不大,但两者的水浸液中无机元素的溶出量则
有较大的差别,炒决明子破碎后无机元素溶出较多 。从无机元素角度分析也说明,传统中药炮制是有一定的道理
2.工艺研究
测定了决明子六种规格的炮制样品水煎出物含量、总蒽醌衍生物含量 。结果表明,决明子的传统炮制方法有其科学道理,建议决明子应依法炒黄炮制,捣碎成粗粒(约12目)后使用用正交试验设计安排决明子炒制工艺参数筛选的试验,结合化学成分的测定和药理实验结果,得到了决明子最佳炒制工艺条件,即140℃热锅下药,炒至药温升至140℃,保持此温度10分钟 。
【决明子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贮藏与保管】置干燥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