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萆薢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常用别名】萆薢(《本经》),白菝葜(《日华子本草》),黄萆薢(《中药志》) 。
【来源】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Dioscorea hypo glauca Pali bin的干燥根茎 。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省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 。
【历史沿革】宋代有盐水煮(《史载》),炒制、醋煮干炒令青烟出即住、新米沽浸、酒浸(《总录》),盐水浸炒、醋煮七次(《朱氏》),青盐煮法(《百问》) 。元代有酥炙黄(《瑞竹》),酒浸炒法(《宝鉴》) 。明代有蜜水涂炙、盐炒去盐不用(《普济方》),黑豆煮(《奇效》),童便浸(《仁术》),酒洗(《回春》),净水煮、酒炙法(《保元》) 。清代多沿用前代方法 。现行有米汁制、麸制法(《集成》) 。
【炮制方法】净制拣去杂质,筛除灰屑(《中国药典》1963年版) 。
切制除去杂质,浸泡,润透,切薄片,干燥(《规范》) 。
炮制
1.米泔制
取原药材,切6mm宽丝,用米泔水洗去泥沙,晒千(《集成》) 。
2.麸制
将麦麸加人热锅内,待烟起,加人萆薢炒至黄色,筛去麦麸即可(《集成》) 。
【成品性状】粉萆薢:为不规则的薄片 。外皮棕黑色或灰棕色 。切面黄白色或淡灰棕色,维管束散在 。质松,粉性,略有弹性 。气微,味辛、微苦 。
【性味与归经】苦,平 。归肾、胃经 。
【功能与主治】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
【用法与用量】9~15g 。
【处方应付】处方写萆薢、粉萆薢付生粉萆薢 。
【炮制作用】使药物净洁,便于调剂和制剂 。
【化学成分】含薯蓣皂甙元约2%,还含二羟基皂甙元及多羟基皂甙元等 。
【粉萆薢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贮藏与保管】置通风干燥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