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研究


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研究


中华大蟾蜍幼蟾的摄食节律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市(2017)蟾酥药材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建立及关键技术研究(17DZ2201300) 。
_高子阳等
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俗称癞蛤蟆 , 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蟾蜍科(Bufonidae)蟾蜍属(Bufo) 。 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等省区均有分布 , 国外分布在俄罗斯、朝鲜。 蟾蜍不但是农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虫的天敌 , 而且是动物药蟾酥的药源 。 蟾酥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 , 是中华大蟾蜍耳后腺分泌浆液经干燥加工后制成 。 蟾酥所含成分复杂 , 通过对蟾酥的分离鉴定 , 已确定的化学成分主要包含蟾蜍毒素类、甾醇类、蟾毒色胺类、氨基酸、有机酸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 蟾酥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强心、抗心肌缺血、升压、局部麻醉、镇痛、抗炎等作用 , 且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 由于环境破坏和不合理利用 , 中华大蟾蜍的野生资源日益枯竭 , 开展规范化人工养殖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
当前 , 蟾酥市场缺口大 , 经济价值高 , 而中华大蟾蜍的人工养殖技术仍未成熟 , 现有的蟾蜍养殖户多以探索性为主 , 养殖效益较低、规模小 。 研究学者已经对中华大蟾蜍及其蝌蚪的食性 、变态与发育 、养殖密度 、蟾蜍耳后腺分子生物学、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及蟾蜍适宜的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 而对中华大蟾蜍养殖模式、养殖病害防治、人工育种、人工配合饲料和投喂模式等研究较少 。
摄食节律是动物不同时间内摄食强度变化的规律 , 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光周期、温度、饵料丰度等周期性变化主动适应的结果 。 科学投喂模式的建立要以养殖动物自身的摄食节律为基础 。 中华大蟾蜍的摄食节律研究有利于调整养殖蟾蜍投喂时间和投喂量 , 减少饲料浪费 , 提高饵料利用率 。 龚双姣等研究了中华大蟾蜍蝌蚪阶段(孵出后 54 日龄)的摄食节律 , 而中华大蟾蜍幼蟾阶段摄食节律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 本研究观察中华大蟾蜍幼蟾在不同投喂频率下的摄食情况 , 总结其摄食节律 , 为中华大蟾蜍幼蟾养殖最佳投喂模式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条件
试验在塑料养殖盒中进行 , 塑料养殖箱规格为长、宽、高 70 cm×40 cm×20 cm , 将养殖箱倾斜放于地面 , 箱底与地面呈 15°夹角 , 养殖箱内注入曝气自来水 , 水面占箱底面积的 1/3 , 水深5 cm 。 在水中铺设空心莲子草和瓦片 , 便于幼蟾栖息隐蔽 。 试验期间 , 每天更换一次水体 , 每次更换水体的 1/2 左右 。 水温维持在 23.2~24.1℃ , 环境湿度 保 持 在 60%~80% ,氨 氮 浓度 低 于0.1 mg/L , pH 7.0~7.6 。 试验在 12 h 白天、12 h夜晚的自然光周期下进行 。 塑料养殖箱放置于光照良好、通风和安静的室内实验室中 。
1.2?蟾蜍
所用幼蟾为山东中华大蟾蜍蝌蚪经人工饲养变态得到的个体 。 试验前 7 d 选取规格基本一致 , 体重为 0.6~1.0 g 的健康幼蟾 , 每个养殖箱随机放 10 只幼蟾 , 在相同环境下饲养驯化 7 d 后 , 开始试验 。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了每日不同时间点 8 次投喂(组 1)和每日不同时间点 1 次投喂(组 2)2 个组别 , 组 1是 每 天 在 05:00、08:00、11:00、14:00、17:00、20:00、23:00、02:00 8 个时间点对幼蟾定量投喂适口的黄粉虫 , 2.5 h 后收集残饵称重 , 每个养殖箱每天投喂 8 次 , 设 3 个重复组 , 共 3 个养殖箱;组 2 是在与组 1 相同的 8 个时间点对幼蟾投喂适口的黄粉虫 , 2.5 h 后收集残饵称重 , 每个养殖箱每天投喂 1 次 , 设 3 个重复组 , 每个重复组 8 个养殖箱 , 共 24 个养殖箱 。 试验开始前停食 1 d 并称量每个重复组幼蟾的初始总体重 , 每次投喂各重复组幼蟾总体重 10% 的黄粉虫 。 试验连续进行 7 d , 试验结束后停食 1 d 并称取每个重复组幼蟾终末总体重 。 取后 5 d 数据统计分析 。
1.4?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使用摄食率作为评估摄食节律的指标 , 其计算公式按照杨瑞斌等所提供的方法进行处理 。 运用Excel 2019进行数据处理 , 利用SPSS 2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 不同时间点的摄食率经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 进行多重比较 , 评估各时间点摄食率的差异显著性情况 。 使用 t 检验比较分析 2 种投喂处理下相同时段摄食率的差异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