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输出的存在 , 就对信息加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 如果朋友告诉你 , 要去一场电影分享会 , 你肯定会万分认真地看完一部电影 , 这就是事先做好计划的结果 。 有书君在共读这本书时 , 就运用到了这个方法 。 打开书的第一刻起 , 脑海中关于长时记忆法的框架就开始搭建 , 从而更好地将书中的核心内容呈现给大伙 。
第二种方法 , 对抗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巩固记忆 。
这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 , 保持 。 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 , 描述了遗忘规律 , 被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 人们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变化 , 保留比率越来越低 , 直至最后大半忘却 。 这个实验不仅证明了记忆的流逝 , 而且提出了记忆与时间的一对矛盾关系 。
只要仔细观察一下 , 就可以发现 , 记得快的人往往不如记得慢的人 , 记得牢 。 这是因为记得慢的人往往需要多次、重读地进行复习 , 每一次复习都能帮助他加深印象 , 让记忆变得更牢 。 川崎康彦从中得到启发 , 提出了违背遗忘曲线的方法 。
简单来说 , 就是每天临睡之前 , 像在脑中放电影一样 , 将需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复习 , 前三次中间间隔一天 , 此后间隔天数奇数递增 , 直到一个月之后重新再复习一遍 , 达到巩固的效果 。 大脑在休息时 , 往往处于放松的状态 , 此时用来记忆 , 比白天时效果好一倍 。
第三种方法 , 巧妙利用直觉和闪念 , 创建记忆宫殿 。
这是记忆的第三个环节 , 调用 。 当我们通过输入-输出、重复进行记忆时 , 还要注重对已记忆信息的调用 。 这也能解释为何常常话到嘴边 , 却想不起来 , 正是调用过程上出了问题 。
用背单词来举例 , 最高效的方法就是联想记忆法 , 通过对单词的音、意、形进行联想 , 让单词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脑海中 , 从而成为长时记忆 , 像谐音的“俺不热了”其实就是英文单词——雨伞“umbrella” 。 在生活中 , 我们还有许许多多可以用于联想的记忆形式 。
比如 , 来到江西的滕王阁 , 无需任何提示 , 我们就可以在脑海中调用王勃的《滕王阁序》 , 脱口而出一句 ,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这句话早已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 , 只要受到外界环境或场景的刺激 , 就如同条件反射一般 , 不由自主地跳出来 。
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 , 就是对记忆的内容进行联想 , 实现口、脑、手、心并用 , 把记忆变成一个延续性的过程 。 从记忆形成的角度来看 , 一个人能通过搭建自己的记忆宫殿 , 实现对记忆内容的梳理、排序 , 从而让记忆更加持久、更加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