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都是窝囊废和罪犯?“宅男”一词,是如何一步步被误解的?( 三 )


但无论是褒义词 , 还是贬义词 , 关于宅男这一群体 , 外界的人们对他们始终缺乏一些较为准确的了解 。

假如抛开那些不好的新闻报道 , 那么这个群体本该是什么样的?
02.此宅男非彼宅男日文汉字中的“宅”字 , 所指代的是“您”或“您家” , 更完整的讲法是“您家的人” , 是一种人称代词或敬语 。

所以所谓的“御宅族”(御宅族为宅男宅女的统称) , 广义上是指热衷于各种亚文化 , 并对该文化有极度深入的了解的人(如技术宅、军武宅) , 这当然也包括热衷或精于动画、漫画以及电子游戏的人 。

需要注意 , 御宅族并不代表他们就是那种足不出户、家里蹲的人群 , 他们也有自己爱逛的展会 , 也有自己的交际圈子 。 只是随着御宅族这个词的出圈 , 它原本的含义也就走向了歪曲 。
一个是先入为主的理解 , 在中文汉语中“宅”字只用于指代“住宅” , 这种语言环境差异 , 也让华语圈的人在初涉该词的时候 , 误认为指代足不出户 , 且不喜欢跟人面对面交往的“家里蹲” 。

再一个就是娱乐媒介(影视作品和新闻资讯)的影响 。
宅男概念在国内的流行最早可以追溯至2005 , 那时候国内流行一部日本短剧《电车男》 , 该剧集的主人公就是一位不善言辞的御宅族 , 而故事讲述的是他与一位高挑美女邂逅的爱情经历 。

在故事里 , 主人公的特点就是形象不修边幅、整天沉迷ACGN、从没谈过恋爱、喜欢坐电车和逛秋叶原 。
由于国内网友过去没有听说过御宅族 , 也不了解御宅族 , 只知道他是个整天喜欢在家里看动漫、玩游戏 , 在网上社交的男子 。
该剧自播出以后 , 网友们便开始戏称自己在家里不出门很宅 , 或是那些整天上网的人都是宅男 , 从这段时间开始“宅男”一词开始在国内大肆流行 。

“宅男”一词成为了大众的口头语 , 自2007年开始 , 众多新闻媒体开始使用“宅男”一词 。
例如2007年7月7日的新闻中写道:“23岁宅男上网到中风”;同年的8月2日联合晚报也用“你家有没有宅男”为标题 , 将宅男视为病态;

还有在娱乐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中 , 将“御宅族”冠以“隐蔽青年”之定义加以歪曲 , 将其中男性称为宅男 , 女性称为腐女 。

国内媒体大肆地用“宅男”、“二次元”等内容来作标题 , 对其所指代的“御宅族”又不完全了解(或者说以偏概全) , 这就进一步导致了不同圈子的人对“宅男”一词的误解 。
在御宅族的发源地日本也有同样的问题 , 特别是80年代发生的“宫崎Q事件” , 直接被社会舆论批判成反面教材 , 即热衷于动画的成年人乃是非常幼稚以及异常的人这类印象 。

也是从那时开始 , 御宅族在日本社会就已经遭到了鄙视 , 直至今日大家对于这族群的观感普遍依然不是很好 , 动不动就会给御宅族们扣上大大的帽子 。
2020年八月下旬 , 日本东京地铁白金高轮站里发生了一起泼硫酸事件 , 一位名叫花森弘卓的25岁大学生 , 在地铁站自动扶手梯里 , 向一位在房地产工作的员工泼硫酸后逃离 , 导致员工面部、肩部与双眼受伤 , 需要6个月以上才能痊愈 。

报道该事件的媒体是日本著名周刊文春社 , 最喜欢盯着二次元与宅文化等角度来切入叙事 , 所以报道的重点内容都是讲他的二次元爱好 , 例如沉迷动漫、Wota艺(荧光棒舞蹈)、V家和动漫歌曲 , 暑假经常去秋叶原女仆咖啡店炫耀 。

同时报道还提到他在学校里女生关系疏远 , 还公开表示对三次元女生不感兴趣等等 。
其实只要仔细看一遍报道 , 便能看出男子泼硫酸的动机与二次元喜好并无绝对关联 , 主要还是媒体喜欢抓着这方面的内容来做文章 , 颇有几分引导群众将犯罪与宅男挂钩的动机 。

当然 , 御宅族们也不是坐以待毙的 。
例如2007年那会儿 , 就因为媒体对“宅男”词语的误导宣传 , 使得很多动漫迷上街游行 , 抗议节目媒体污蔑“御宅族”一事 。

一些资深漫迷也表示 , 自走入社会从事漫画相关工作后 , 社会对御宅圈的不了解 , 往往都喜欢用放大镜去看 , 明摆着就是用偏见的眼光来看待他们 。
说到底 , 媒体对于“御宅”一词的曲解宣传造成巨大影响 , 致使其所称的“宅”(家里蹲 , 不务正业)并非是动漫爱好者自称的“御宅”的“宅”(对亚文化的喜爱) , 加上不同圈子的人之间在“宅”字理解又不在一条线上 , 这才造就了如今国内外大众对“宅男”的差异性理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