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林|毛竹遗传转化体系建成,可实现基因组精准编辑

亚林|毛竹遗传转化体系建成,可实现基因组精准编辑
文章图片

毛竹基因组测序已于2013年完成 , 通过多种组学手段挖掘出大量与重要经济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 但由于缺乏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 , 目前尚未有基因在毛竹体内得以验证 。
近日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以下简称亚林所)在毛竹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 并在线发表于《植物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 该研究成果利用毛竹未成熟胚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 , 建立了高效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 。 在此基础上 , 通过启动子优化成功实现了CRISPR/Cas9技术在毛竹基因组中的精准编辑 。
论文通讯作者、亚林所副研究员乔桂荣说 , 竹子是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 , 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 由于竹类植物特殊的开花生物学特性 , 很难通过有性杂交育种 , 主要依赖于自然变异选育新品种 。
项目组在前期已建立了丛生竹代表竹种麻竹的花药培养体系 , 于2014年首次实现了麻竹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 并获得了全球首例竹子转基因中间试验许可 。
“毛竹为散生竹代表竹种 , 在繁殖及生长习性方面与丛生竹中有所不同 , 其离体再生体系较丛生竹难度更大 。 ”乔桂荣说 , 利用毛竹成熟胚可以诱导愈伤组织并分化出不定芽 , 但仍存在外植体灭菌困难、再生频率低等问题 。
因此 , 建立高效的毛竹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体系 , 鉴定调控毛竹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功能 , 并利用转基因手段获得目的性状改良的新品种 , 在解析调控毛竹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机理、推进毛竹分子育种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亚林所研究员卓仁英说 , 该研究成果利用毛竹未成熟胚为外植体 , 通过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处理 , 最终获得了愈伤组织诱导率和不定芽分化率分别超过60%和40%的最佳培养基 。 通过对遗传转化条件如抗生素筛选浓度、菌液侵染浓度、侵染时间和方式等进行优化 , 转化率可达5%左右 。
研究还克隆了2个毛竹内源U3 SnRNA启动子 , 通过与水稻U3启动子比较分析 , 发现PeU3.1启动子驱动的sgRNA显示出更高的编辑效率 , 进而用于毛竹基因组编辑 。 研究以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PDS)为例 , 在四个拷贝序列中设计了保守sgRNA位点 , 结果显示85.7%的再生植株在该sgRNA位点发生了突变 , 主要以缺失突变为主 , 42.9%的再生植株为pds1pds2纯合突变体 , 表现为白化表型 。
该研究建立了较高的毛竹离体再生体系 , 在毛竹遗传转化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成功将CRISPR/Cas9技术应用于毛竹并实现了精准编辑 , 将极大地推动毛竹基因功能研究及转基因育种研究进程 。
【亚林|毛竹遗传转化体系建成,可实现基因组精准编辑】该研究获得“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 。 研究结果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 。 (李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89/fpls.2022.82202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