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万吨!南极磷虾大爆发,中国独占11.8万吨,背后有何隐忧?( 二 )




【45万吨!南极磷虾大爆发,中国独占11.8万吨,背后有何隐忧?】2020年2月 , 一份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研究显示:南设得群岛(South Shetland island)周边海域的磷虾数量减少10% , 岛上企鹅孵化出后代的数量就会明显降低 。 该报告还指出 , 企鹅种群的健康水平和南极磷虾的商业捕捞之间确实存在关联 。


要说明的是 , 企鹅、鲸鱼等生物对磷虾的捕食和人类的捕捞有本质上的不同 , 前者本身就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 客观上有利于磷虾种群的稳定 , 而人类的捕捞则是单向性的 。

以蓝鲸为例 。 蓝鲸每次可以排出200升的粪便 , 能把海水染成亮黄色或者红褐色 。 这些粪便是难得的海洋肥料 , 其中的铁元素有利于南极藻类的增殖 , 而这些藻类正是磷虾的饵料来源 。 因此 , 须鲸通过捕食和排出粪便可以把磷虾的种群稳定在动态范围内 , 实际上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调节者 。


但商业捕捞不同 , 南极磷虾并不能从中受益 。 45万吨的捕捞产量上看起来远不及自然消耗 , 但捕捞活动的背后却隐藏着另一个隐患——兼捕和误捕 。 2022年2月24日 , 挪威著名的南极磷虾生产商Aker BioMarine意外在渔网中发现了一只座头鲸 , 这是15年来该公司首次发生兼捕事件 。 由于发现不及时 , 这只座头鲸最终在渔网中死去 。


科学家指出 , 在南极渔场作业的拖网渔船和海豹、须鲸的活动区域高度重合 , 商业捕捞活动确实对南极的野生生物带来了不利影响 。

磷虾危机一方面 , 南极磷虾渔业方兴未艾 , 全球竞争日益激烈 , 甚至连俄罗斯也宣布计划在渔业上投资6.04亿美元 , 建造5艘大吨位的拖网渔船(专门用于捕捞南极磷虾) 。 这种趋势很可能将捕捞量提高到上世纪80年代的巅峰水平 , 突破50万吨只是时间问题 。

另一方面 , 南极磷虾的资源危机开始显露苗头 , “罪魁祸首”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 主要包括海水升温以及海水酸化两个方面 。

首先是海水升温 。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 , 全球气温仍然在升高之中 , 平均每10年升高约0.2℃;2011~2020年间 , 全球地表的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高出了1.09℃ 。 而在海洋中升温现象也同样存在 , 2020年海洋上层2000米内的水层吸收的热量增加了2×10的22次方焦耳 , 平均温度上升了大约0.13℃ 。

这和南极磷虾有什么关系呢?关系有二 , 第一是升温会直接影响磷虾的生理变化 , 导致体型变小、新陈代谢加快 。 第二则是影响栖息地 。 南极磷虾主要生活在零下1.8~5.5℃左右的海水中 , 喜欢藏在海面浮冰以及洞穴中躲避天敌 。 而海水升温则会促使浮冰融化 , 磷虾幼体就会失去避护所和栖息地 , 也更容易被天敌捕食 。
除了海水升温 , 另一个危机则是海水酸化 。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显示: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413.2ppm , 而1985年时浓度还不到350ppm 。

二氧化碳溶于海水后会导致海水pH值降低 , 酸化的海水不利于磷虾卵的孵化以及胚胎的存活 。 科学研究表明 , 在当前的碳排放速度(RCP8.5)增长情况下 , 到2100年南极磷虾卵的孵化率将低于50% , 2300年将锐减至2%以下 。 届时 , 人类最大的蛋白质资源库将陷入巨大的生存危机 。

中国的做法值得称赞中国的南极磷虾捕捞业起步于2009年 , 一路成长迅速 , 在2020年正式突破了10万吨 , 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捕捞国 。 在对南极生态的保护上 , 中国的做法体现了责任与担当 。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磷虾的影响 , 我国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100多个观测站展开了大范围的巡回取样 , 绘制出了新的环极透视图 , 这项调查被誉为南极磷虾研究领域的里程碑 。

有了新的透视图 , 研究人员就能分区域追踪南极磷虾的种群变化 , 这是对南极生态进行联合保护的重要前提 。 这虽然只是中国的一小步 , 但却给磷虾的资源保护指明了方向——只有在保护中开发 , “海上粮仓”才能更好地回馈人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