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飞猪不怕开水烫?飞猪旅行为何屡教不改( 二 )




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 飞猪还并未实现张勇和阿里巴巴的期待 , 根据阿里巴巴2022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 , 除中国商业分部以外 , 阿里云是唯一实现经调整EBITA盈利的板块 , 而由“饿了么、高德、飞猪”组成的本地生活服务实现营收121.41亿元 , 收入增长27% , 经调整EBITA亏损近1亿 。



折腾了多年的三大业务依旧赚不了钱 , 或许实力雄厚的阿里并不在乎 , 但对于飞猪而言 , 想要在阿里本地服务业务版块中获得更多扶持、想要在OTA领域证明自己的存在甚至获得足够的声量 , 赚钱、盈利成为飞猪证明自己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 而“杀熟”恐怕是一条让其很难拒绝的捷径 。

在OTA领域 , “杀熟”一词频繁刺激着消费者神经 。 随着互联网消费激增 , 尤其是电商、旅游消费增长 , 平台不断搜集用户画像 , 专挑“软柿子捏”的杀熟情况越发普遍 , 越是信任平台 , 同样的东西越是比别人买得贵 , 如今 , 利用大数据杀熟似乎已经成为互联网圈的潜规则 。

究其原因 , 大数据杀熟是科技带来的双刃剑 , 因为数据的累积 , 平台会生成众多用户画像 , 那些消费额度高 , 对价格不敏感的用户 , 自然成为杀熟对象 。 而往往新用户对价格比较敏感 , 用户粘性不强 , 平台不仅不杀熟 , 甚至还进行补贴 , 相比之下 , 这样的落差让老用户不能接受 。 同时 , 因为机票、酒店的成本上涨以及突如其来的疫情都让飞猪等平台倍感压力 , 而为了获取一定的利润空间 , 对有支付能力、支付意愿的老客户 , 杀熟成了一种潜规则 。



写在最后:算法不可变算计

“杀熟”虽然让人厌恶 , 但难界定、难举证、难维权问题让那个“杀熟”渐渐成为了顽疾 。 部分新老用户同时在同一平台购买同一商品或服务 , 确实存在价格不同的现象 , 但原因主要是新用户拥有优惠券、老用户自动开启了会员资格或推送的商品配置或服务内容存在差异等 。

部分商家存在特定推送行为 , 但很难界定其是否属于《电子商务法》规定的不合理推送行为 , 这恐怕也是互联网平台屡屡被质疑“杀熟” , 却又那它们无可奈何的原因 。

与此同时 , 大数据之所以能够“杀熟” , 与其背后的算法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据了解 , 大数据“杀熟”行为通常包含收集数据进行用户画像以及根据画像对用户进行区别对待两个阶段 , 而算法就是通过数据量和数据的更新频次 , 从而判断消费者究竟是生是熟 , 进而给了平台“见人下菜碟”的空间 。



这些算法虽然被诟病 , 但是却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 企业靠这些算法能从不同的人身上榨取不同的利益 , 最大程度榨干每一个用户的价值 。 这种行业“规则”是各企业自由发展必然出现的乱像 , 但在技术高速更迭的今天 , 精准监管、实时举证的确存在不少困难 , 更多时候还是需要企业自律 。

“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 , 企业品牌形象及口碑的构建并非”一日之功“ , 需要企业长时间为之付出努力 。 飞猪 , 或许飞慢点更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