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科技值拉满!实现“二级跳”,无人机、激光炮、红外测温仪……这些阳泉人手里的装备立功了
科技值拉满!实现“二级跳” , 无人机、激光炮、红外测温仪……这些阳泉人手里的装备立功了
电网巡检插上了智慧“翅膀”
“无人机自检正常 , 遥控参数设置完毕 , 可以起飞 。 ”2月24日 , 在平定县宋家庄的220千伏阳苏线旁 , 阳泉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李强熟练地操控着一架白色的四旋翼无人机 。 随着“嗡嗡”声响起 , 无人机腾空而起 , 沿着高压线及电力杆塔缓慢飞行 , 对杆塔塔身和导线进行巡检 , 仔细核查各部位有无异常情况 。
文章图片
根据无人机拍摄的画面 , 李强发现架空地线光缆线夹发生偏移 。 “这说明线路所在区域的地形发生了改变 , 导致光缆偏向一侧 , 如果长时间不处理 , 就会发生倒塔断线事故 。 ”一旁的同事路智勇边说边在巡检工作记录表上认真记录 , “回去后我们将立即向班组进行汇报 , 尽快消除设备隐患 。 ”
这是阳泉供电公司开展无人机巡检作业的一个缩影 。 去年以来 , 该公司创新电力线路巡检方式 , 融入智慧“因子” , 实现了从“人巡”到“机巡”的二级跳 , 开启智慧巡检新征程 。 如今 , 10余台无人机每日全部出动 , 在各自的范围内进行线路巡检 , 已成为公司的常态化工作 。
文章图片
从双脚丈量到智慧巡检
“为什么需要电力巡检?”面对这个问题 , 李强回答说 , 电力从生产到使用需要经历发电、输变电、配电等环节 , 而输电线路就相当于电力传输的“大动脉” 。 因此 , 在输电过程中 , 要通过巡检工作排除设备隐患 , 减少电能损耗 , 才能保障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以前巡检费时费力 , 还容易迷路 。 ”李强回忆说 , 输电线路走廊地形环境复杂 , 有的位于高山地区 , 有的区段几乎没有巡视道路 。 人工巡检工作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 , 尤其是到山大沟深的地方巡检 , 都需要一大早起来准备 , 先要驱车到山脚下 , 再徒步上山 。 巡视一座铁塔十多分钟 , 他们走过去却要花上好几个小时 , 每天行走数十公里 。
文章图片
自从去年年底使用无人机对线路实施精细化巡检以来 , 电力巡检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 , 尤其是大风降雪天气 , 不用爬杆就能巡检 , 对设备进行360度拍照摄影 , 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
目前 , 阳泉供电公司已建立出入库系统 , 规范各类型无人机管理 , 保证所有无人机处于“待命”状态 , 随时在故障巡视、现场勘察等领域开展工作 。 同时 , 配备15名经民航局认证的“飞手” , 全面推进无人机智能巡检技术应用 。 目前 , 正在加快三维建模步伐 , 为下一步的无人机自主飞行打下坚实基础 。
文章图片
从被动知晓到主动获取
2月24日上午9点34分 , 阳泉供电公司智慧输电运检管控中心的报警声响起 。 根据可视化智能管控平台显示 , 220千伏桃长线21号杆塔的高压线下有吊车和挖掘机施工 , 存在触碰高压线并引发事故的隐患 。
文章图片
“我们目前安装输电线路可视化智能监拍设备90套 , 覆盖28条线路 , 主要负责监测山火、外力破坏等 。 ”智慧输电运检管控中心监控员祁晨光说道 。
一旦出现隐患 , 安装在供电设备上的杆塔倾斜在线监测系统、微气象在线监测系统、智能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等前端设备就派上了用场 。 它们定时向后台传输拍照数据 , 由后台进行分析比对 , 对大型机械、山火、塔吊等进行红框标注 , 再由平台运行人员与巡检人员进行实时沟通 , 做到有问必查 , 以确保线路运行安全 。
祁晨光介绍 , 下一步 , 他们还将在无人机上搭载陀螺仪、激光雷达仪、红外热像仪等多种传感器 , 以此来完成对周围环境的全面数据采集 , 提升输电线路设备状况感知和环境灾害监测水平 。
文章图片
从传统运维到科技赋能
【装备|科技值拉满!实现“二级跳”,无人机、激光炮、红外测温仪……这些阳泉人手里的装备立功了】科技赋能 , 将不断为电网安全注入动能 。 阳泉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副主任崔凯介绍 , 未来 , 在新技术的帮助下 , 只需要导入航线 , 启动“一键启飞” , 无人机就能实现站到站、塔到塔的高精度自动驾驶巡视 , 并实现数据实时回传等功能 , 即使是几十米高塔上一个拇指大小的螺丝松脱也逃不过无人机的“法眼” 。
从“人巡”到“机巡” , 从“人眼判图”到“机器识图” , 从接触式作业到非接触式作业……科技带来的改变还不止这些 。 目前 , 架空线路智能巡检机器人也已整装待发 , 为线路巡检做好准备 。
“机器人利用两只外延的滑轮在线上悬挂移动 , 实现全线无障碍作业 。 沿线部分铁塔还安装有太阳能充电基站 , 不仅是机器人自动补给的‘加油站’ , 也是遮风避雨的驿站 , 让机器人实现高度智能自动化运行 。 ”崔凯介绍 。
来源丨阳泉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吴珊
通讯员丨吴杰
版权声明
阳泉日报社所属《阳泉日报》、《阳泉晚报》、阳泉新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内容 ,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使用须取得阳泉日报社的授权 , 注明作者及出处 , 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涉及转载内容的 , 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 , 与本单位无关 , 侵权请联系删除 。 了解更多时政类资讯 ,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阳泉新闻”、“阳泉政府网” 。
推荐阅读
- 科技交流|如何培养芯人才?
- 文化|生成式AI重塑场景与体验 影谱科技为文旅产业开辟未来新增量空间
- 电信|科技早报 | 美图全球VIP会员数达450万 极米科技回应百度减持
- 村民|忙碌在田间地头的他们 让广东农民有了科技“靠山”
- 样子|科技树点满第二代CS75PLUS,中国消费者心中智能座驾该有的样子!
- 宽带|我国成功发射首批低轨宽带卫星 西安航天贡献科技力量
- 防化装备|核技术应用专家毛用泽院士逝世
- 按动|前锋农场有限公司“科技智囊团”让备耕更轻松
- 四大|智能科技展四大亮点精彩可期
- 盐湖|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