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可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李鑫  
“十四五”时期 , 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 面对新阶段和新形势 , 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或将成为重要推动力 , 对基础教育赋能 , 推动教育变革创新 。  
人工智能推动各领域加快变革和创新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 ,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 正如蒸汽时代的蒸汽机、电气时代的发电机、信息时代的计算机 , 人工智能则是智能时代的核心引擎 。  
经过60多年的演进 , 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量子计算、区块链、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 , 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发展 。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 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 ,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  
我国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已有十多年时间 。 围绕教育事业的战略目标 , 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领域将产生更大爆发力和推动力 。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 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 , 促进教育变革创新 。 近年来 , 我国教育科技企业重视创新研发 , 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应用取得不少成果 , 积累了多项自主研发的教育科技 。 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深度学习等底层技术层面 。 未来 , 围绕基础教育战略发展目标 , 人工智能或将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 加速推进基础教育理念、内容、技术、模式的创新 。  
人工智能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实现 
“十四五”规划提出 ,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 。 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词 。  
人工智能助力优质教育资源深度共享 
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全球难题 。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 , 把优质资源数字化 , 能够实现大规模复用、大范围共享 。 例如 , 通过VR虚拟课堂 , 偏远地区的学生即使身在乡村课堂 , 也能在虚拟故宫中漫步 , 参观国宝文物 。  
优质师资紧缺问题长期存在 , 多地通过集团化办学 ,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办法 ,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公平 , 但这种办法难以短时间大规模开展 。 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师 , 依托双师模式 , 偏远地区也能开设高质量课程 。 河南信阳贤山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 , 由于师资薄弱 , 课后素质课程效果不佳 。 去年9月 , 学校引入“飞象双师素质课堂” , 在没有新增教师、没有加重教师工作强度的情况下 , 同时开设了魔方、围棋、建筑、机械等6门课程 , 深受学生欢迎 。  
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全流程质量提升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各环节均能深度覆盖 , 推动课程质量和效果得到提升 。 课前 , 老师能够通过智能系统实现智能备课;上课过程中 , 老师通过智能互动系统 , 准确了解学生的实时状态 , 实现精准教学;课后 , 师生能够通过智能系统实现自适应学习和作业智能批改 。  
以备课教研为例 , 过去是老师花费精力较大的工作 , 现在通过“智能备课系统” , 老师能够看到全国名师的备课内容 , 还能实现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的在线协同教研 , 整个过程均能实现AI算法推荐并自动整合 , 一堂课的备课时间能够由原来的2个小时缩短至20分钟 。  
人工智能助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方式 
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分析 , 能够支持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 。 传统教育方式多由教师主导 , 学生自主开展深度探究的动力较弱 。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 , 基于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 , 能够助力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 , 未来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课表、个人的电子图书馆 。 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 , 各种教育资源能够精准推送 。 以前学生作业都是千人一面 , 现在通过“个性化作业系统” , 教师能够很便捷进行个性化作业布置 , 每个学生的作业都不一样 。 老师能看到系统对每一位学生完成该作业的时长预测 。 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 , 系统能够智能答疑 , 作业提交后能够智能批改 。  
在教育评价方式方面 , 过程评价能够有效开展 。 按照规划 , 体育更多是希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美育则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 人工智能的应用 , 能更好地实现过程评价 , 面向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化培养的场景 , 通过使用智能硬件设备能够实现数据的无感伴随式采集 , 每月、每季度都有报告 , 实现多元综合科学评价 。  
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现状及趋势展望 
以人工智能为底层的多项技术应用 , 已初步应用在基础的教育教学场景中 。 教育技术应用从以往“单点单项”到当前“全流程覆盖” , 呈现出深入融合的特点 。 以往教育技术仅能在单一维度提供辅助 , 比如提供快速检索、播放录播视频、自动批改标准格式答题卡等等 。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 , 相关技术正逐步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 实现全流程覆盖 。  
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上发挥的能力越来越强 , 使用门槛越来越低 , 上手简单、体验感好 。 最开始由于相关技术成熟度不高 , 使用过程中体验感不好 , 特别是对于老师、学生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要求 。 比如最开始的课程资源平台 , 上传下载操作不方便;直播平台使用 , 师生之间线上延时过长 , 操作繁琐;师生使用前需要专门培训 , 过程中相关问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才能解决 。 当前教育技术使用门槛越来越低 , 体验感越来越好 。 大部分教育技术的使用 , 不需要进行专门培训 。  
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 未来或对教师、学生、学校产生变革性影响 。 对于教师而言 , 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师 , 教师教学能力增强 , 教学质量提升 , 偏远地区的教师也能开设高水平的课程 。 对于学生而言 ,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数据画像” , 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走班上课 , 课堂不再枯燥乏味 , 通过VR等技术能够有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 对于学校而言 , 能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服务 , 对师生实现过程评价 , 教育管理手段由基于经验的模式转向数据驱动模式 , 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家校之间的有机互联和协同共育 。  
【|人工智能可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助力】(作者系飞象星球创始人兼CEO)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