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月亮上去:“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的一生( 二 )


正因为欧阳自远曾做过与陨石相关的大量研究 , 才幸运地得到了研究这块月球标本的机会 。
他花了4个月的时间 , 把这块珍贵的小石头全面解剖、研究之后确定 , 这块岩石样品正是由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登月时采回来的 。
欧阳自远清晰而又全面地研究出了这块石头的年龄、构成成分等等 。
正是这块来自月球的 , 仅重0.5g的小石头 , 重新点燃了欧阳自远探索太空的梦想 。
这块小石头与地球上的岩石成分很类似 。 月亮是怎么诞生的?这块从月亮上带回来的石头 , 让我们离答案更近了一步 。
月亮的诞生 , 是由于一个小天体撞击了地球之后 , 撞出了很多碎块 。 这些碎块在地球的外面慢慢、慢慢聚集起来 , 经过45万万年荒芜并且漫长的时光 , 终于才形成了月亮 。
欧阳自远说:我们可以做“基因鉴定” , 提取地球、月球的“基因” , 一对比 , 它们像极了 , 完全可以证明月亮是地球的女儿 。
所以我们的地球一直带着自己的“女儿”在身边 , 而月亮也一直伴随着自己的地球“母亲” 。
月亮为人们指引方向 , 帮助人们计算节气 。 月球的潮汐力 , 让地球的自转趋于稳定 。
月亮促成了洋流的形成 , 对地球的气候也带来了影响 。

四、中国梦:到月亮上去 。
时光一晃 , 犹如白驹过隙 。
从1958到1993 , 欧阳自远整整研究了35年 。 终于 , 他的心里完全有底了 , 彻底清楚了我们中国做探月工程应该从哪起步 , 到底应该怎么搞定 。
从1993年开始 , 欧阳自远积极为中国的探月工程做着前期准备 , 希望能早一点在月球上找到可以帮助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资源 。
就这样 , 在欧阳自远为中国探月工程精心酝酿了十多年之后 , 探月工程终于在2004年正式启动 。
由欧阳自远担任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 。
三、二、一 , 点火 , 起飞!
随着这一声令下 , “嫦娥一号”带着一束夺目的火光 , 从发射基地直指苍穹 。 这束火光承载着欧阳自远几十年的人生梦想 , 也承载着我国十几亿人的中国梦 。
“嫦娥一号”正是以梦为马 , 带着隐形的翅膀 , 直奔太空 。
2007年10月24日18时零5分 ,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在西昌成功发射升空 。
“嫦娥一号”是由中国研制发射的第一颗探月卫星 。
飞控大厅 , 当“嫦娥一号”卫星被月球俘获 , 顺利进入12小时环月轨道的那一刻 , 为了这个梦想奋斗了一辈子的欧阳自远等几位老科学家喜极而泣 , 激动得拥抱到了一起 。
耗费了多少年的心血 , 坚持多少年的期望啊 , 在这一刻终于有把握了 。
已年过古稀的欧阳自远边流着热泪 , 口中边不停地念叨着:“绕起来了 , 绕起来了!”
“嫦娥一号”进入12小时环月轨道 , 就意味着我们向全世界宣告 , 中国有了自己的第一颗绕月卫星 。

60年前 , 欧阳自远许下了“为国家进入空间时代而做出贡献”的心愿 , 如今 , 他的这个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
嫦娥一号不负众望 , 按计划完成了全月面三维影像 , 第一次让国人看遍了月球的每一寸土地 。
在这之后 , 欧阳自远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 继续指引嫦娥二号、嫦娥三号 , 到月亮上去 , 去探测月球的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 。
欧阳自远说:
“我做嫦娥这十几二十年 , 深深地体会到 , 不能有任何的妄想 。 要踏踏实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 还要自主创新 , 才能更上一层楼 。 ”
经过近十年的探测 , 欧阳自远有把握地说:
“我们探测到月球上有一种资源 , 这种资源只有月球上才有 , 我们已经搞清楚了它怎么分布的 , 总量有多少 , 哪儿富 , 哪儿贫 。
这是一件只有中国在做的事 。 这种资源被利用以后 , 至少可以解决全人类未来一万年的能源需求!”

如今的欧阳自远虽已满头华发 , 谈起我国的航天事业却依然踌躇满志:
“我们绝对不能止步于月球 。 我们中国有能力飞得更远 。 我觉得我们国家大有希望 。 探月不就这么做下来的吗?
这一辈子就好好地把这件事情做好 , 我就感到很值得了 。 ”
在浩瀚的宇宙 , 从地球到月球 , 人类仅仅是跨出了一道门槛 。
而为了跨出这道门槛 , 许多人耗费了他们的一生 。
2014年11月4日 。 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编号为8919号的小行星 , 正式命名为欧阳自远星 。
理由是欧阳自远对中国太空事业 , 特别是中国月球探测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