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和无院士头衔?阻挡死神的高山!


屠呦呦: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和无院士头衔?阻挡死神的高山!


文章图片


屠呦呦: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和无院士头衔?阻挡死神的高山!


文章图片


屠呦呦: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和无院士头衔?阻挡死神的高山!


文章图片


屠呦呦: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和无院士头衔?阻挡死神的高山!


文章图片


疟疾是一种通过疟蚊传播的恶性寄生虫传染病 , 对于现在许多中国人来说 , 这个名字似乎很遥远 , 但根据CDC的数据 , 世界上5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 , 在非洲大陆 , 他依然是恐怖的死亡杀手 , 每年会夺走几十万人的生命 。 青蒿素的出现缓解了数亿人的疼痛 , 让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免于死亡 。

2011年世卫组织透露 , 过去十年全球死于疟疾的人数下降了38% , 青蒿素类药物的出现是人类和疾病的抗争史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 而青蒿素这场战役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 它的发离不开一个名字 ,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 。 屠呦呦 ,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 被评为改变世界的女性 。
2015年10月10日 , 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屠呦呦上台接受颁奖致词 。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 。 一时间 , 掌声和鲜花蜂拥而至 , 全世界的目光开始聚焦这个陌生又有些诗意的名字 , 屠呦呦 。 而所有的故事都从一个数字开始 , 523 。
上世纪60年代 , 每月战事胶着 , 被虐疾缠身的士兵甚至比但商检员还要高四到五倍 。 为了抗美援越 , 中国把研发抗疟新药作为紧急援外的战备任务 。 1967年5月23日 , 一个523为大号的秘密科研任务就此启动 。 两年后 , 39岁的屠呦呦被委以重任 , 担任抗疟中草药研究小组组长 。

但这次任命远没有看上去这么顺利 , 每一要学习毕业 , 业务水平应该不错吧 。 就是人各色 。 各色在方言里带着一点贬义 , 指特别与众不同 , 有怪癖 。 年轻力胜、责任心强是屠呦呦的优点 , 1956年他就因为参与防治血吸虫病得力 , 被评为积极分子 。
但直来直去、不苟言笑也是她的性格 。 即便是如今记者问她身体可好 , 她也不客套 , 您身体可好?身体不太好 , 您知道了 , 80多了 。 在功勋里 , 这点也被1:1还原 , 人情世故可以变通 , 但科学研究就是黑白分明 , 科学研究没有灰色 , 黑就是黑 , 白就是白 。 正是这份朴实的严谨 , 让她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 殊不知 , 摆在她面前的是一场场硬仗 。
疟疾是世界的传染病难题 , 西方国家研制新药往往需要15到20年的时间 , 费用动辄十几亿美元 , 当时美方已经筛选了21.4万个化合物 , 依旧没有突破进展 , 而彼时的中国百废待兴 。 纽约时报问屠呦呦用什么设备工作 。 回答电水壶、显微镜 , 需要其他设备时 , 我们会去军队医院用他们的 。

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 , 常山碱作为上万个筛选物的胜出者 , 一度被寄予厚望 。 但对屠呦呦团队来说 , 这一线希望指向的是一条死路 。 对科研人员来说 , 有时候放弃比坚持更难 。 他们是世上最孤独的探险家 , 因为他们走的每一条路 , 既可能是通往真理的路 , 也可能是深不见底的绝路 。
他们经历了无数次尝试 , 直到一本书成为了转机 。 她意识到民间中草药药方是一个可以挖掘的宝库 , 她就像一个在中药海岸边拣拾贝壳的小女孩儿 , 一遍遍翻阅群众献方 , 请教 , 拜访一个个专家 , 全国各地召集来的老大夫用三个月的时间会集内服外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两千余方药 , 编写了这本包括640多个方药的抗疟单验方 , 日后拯救无数人的神奇小草青蒿就沉睡在这600多个药方中 。
在无数次试验和尝试后 , 一个名字又让人看到了希望 。 胡椒对手虐模型疟原虫高达84%的抑制率让胡椒提取物拔得头筹 。 恰逢此时 , 团队又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机会 , 去夏季疟疾肆虐的海南岛上做临床实验 。 光明总是在反复锤炼中才能露出一丝缝隙 , 希望总是伴随着阴影 。 殊不知正是这缕希望让屠呦呦和青蒿素的结缘晚了好几年 。

在海南 , 患者用药后症状确实有所减退 , 但疟原虫依然留存在患者的血液中 , 大家灰心丧气 。 离开海南 , 屠呦呦留了下来 , 先后又测试了胡椒的各个部位 , 提取了120余个样品 , 每一次的结果都是失败 , 失败 , 回到起点 , 再失败 , 回到起点 , 对屠呦呦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 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她反复翻阅着抗疟单验方集 , 一个频频出现的名词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 青蒿 , 但青蒿的试验效果还不如胡椒 , 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 , 到第三轮实验直接掉到了12% , 为什么效果会越来越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