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陨石是地球上最容易获得的外源物质 , 是早期太阳系的代表 。 有机碳占含碳球粒陨石重量的3% 。 它们的内部表现出高度异质的形态 , 不同的区域包含有关它们在融入陨石母体之前的个人历史的信息 。 这些组件具有无与伦比的潜力 , 可以增加我们对早期太阳系环境的了解 。 已经进行了许多陨石实验 , 揭示了种类繁多的化合物和矿物质 , som其中e是高度本地化的 。 某些成分的熔化证据是显而易见的 , 例如球粒陨石 , 而其他矿物没有显示出超过其低分解温度的迹象 。 这意味着陨石自最初形成以来没有经历过极端加热 。
对于碳质陨石 , 有机分子也可以作为评估过去热暴露和水暴露的有效指标 。 已知这些效应会影响陨石中芳香族化合物的羟基或烷基取代度 。 该实验室已对碳质球粒陨石进行微探针两步激光质谱研究 。 其中一些分析举例说明了微探针两步激光质谱的空间分辨能力 。 对于默奇森和阿连德陨石 , 发现细粒大分子材料表现出一致的多环芳烃丰度 , 质量范围从128萘到超过202芘 。
当比较基质材料与嵌入球粒的质谱时 , 可以看到多环芳烃强度的显着对比 。 后者明显缺乏多环芳烃 。 将多环芳烃梯度定位到特定特征意味着这些化合物是陨石母体形成时的原始化合物 , 如果不是更早的话 。 对艾伦山火星陨石84001中的多环芳烃进行的类似分析发现多环芳烃位于碳酸盐球内部和周围 。 这可能是使用微探针两步激光质谱进行的最具争议性的观察 , 因为对这些多环芳烃生成方式的解释是一个持续争论的问题 , 并激发了大量工作 。
在艾伦山84001熔壳中未检测到多环芳烃 , 也未发现它们与深度相关 , 正如对陆地污染物所预期的那样 。 关于多环芳烃起源的争论 , 如在艾伦山84001中发现的那些 , 继续促进实验 , 进一步加深关于星际介质中有机化合物形成的知识体系 。 微探针两步激光质谱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一组旨在将多环芳烃分布与陨石蚀变历史相关联的实验中得到了例证 。 多环芳烃烷基化程度的特征尤其体现在碳质球粒陨石和南极微陨石中 , 它们代表了一系列热和水蚀变历史 。 发现增加多环芳烃烷基化与增加碳质球粒陨石母体的水暴露有关 , 这种趋势可以通过简单多环芳烃的相对溶解度和蒸汽压高于其烷基化对应物来解释 , 因此 , 具有较少烷基化的多环芳烃迁移更有效 , 导致它们优先进行色谱分离和去除 。
【用于研究地外物质碳质球粒陨石的微探针两步激光质谱综述】
与碳质球粒陨石相比 , 南极微陨石经历了更多的加热 , 表现出更多样化的多环芳烃套件 , 显示出更高程度的烷基化以及部分脱氢的烷基取代基 。 对于南极微陨石 , 烷基化程度的平稳增加与热暴露的增加相关 。 在一项类似的研究中 , 热改变的陨石显示出相对较低的多环芳烃丰度 , 这意味着它们从母体中挥发 。 多环芳烃结构复杂性更高、烷基化程度更高以及热暴露物体多环芳烃丰度降低支持了这样的理论 , 即改变事件可能显着改变了外源物质中有机化合物的组成 , 无论是在其进入地球大气期间还是在发展中的太阳系陨石形成时 。
在这些原始陨石颗粒中检测到的大量氘富集和高度可变的碳同位素比清楚地表明 , 其中一些分子起源于其他恒星 , 早于太阳系形成 。 太阳系材料的12C/13C比率为89 , 而微探针两步激光质谱在这些碳颗粒中检测到的多环芳烃分子的报告碳同位素比率范围为2.4至1700 。 这项工作代表了对太阳系以外太阳前有机分子的独特检测 。
推荐阅读
- ?确定外源物质的化学成分,帮助我们对行星形成和星际化学的了解
- 九星连珠之日,就是人间灾难来临之时,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
- 引雷场面相当震撼,堪比星球大战,为何人类要主动引雷?
- 一个大胆的问题:人类会征服太阳系吗?且听科学家分析
- 超光速飞船有多快?日本科学家:曲率驱动技术,2083倍光速
- 币圈小将:元宇宙本质是什么
- 人类能看到数亿光年外的星系,却无法看清附近的星球,这是为何?
- 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但是下雨了,它在哪里躲雨呢?
- 天王星和海王星一直下着“钻石雨”!到底怎么回事?能取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