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心|马上评|“猪心移植”患者离世,科学难免在失败中前进

3月9日 ,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发布消息称 , 全球首位移植基因编辑猪心脏的患者大卫·贝内特(David Bennett)已于3月8日去世 , 距离其接受手术约两个月 。 院方表示 , 患者几天前病情恶化 , 但未给出确切死因 。
贝内特去世 , 表面上看是异种器官和基因编辑器官移植的失败 , 但是 ,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 或许人类离成功又前进了一步 。 在这个问题上 , 尝试异种基因编辑器官移植者希望对贝内特进行彻底检查后 , 发表这一失败的器官移植原因和经验总结 。 很多网友也表示 , 不能因为移植失败而否认贝内特的贡献 。 这都是理性和宽容的态度 。
对于科研的失败 , 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中写道:“证伪常常被视为一位科学家的失败 , 或者至少是他的理论的失败 。 ”但是 , 贝内特的去世是否就能简单地归结为“证伪” , 并因此证明异种和基因编辑器官移植是失败的呢?主要还是依赖于确切的调查结论 。 如果是手术的问题或病人本身病情的恶化而导致死亡 , 而与排异反应和基因编辑的关系不大 , 就不能说异种和基因编辑器官移植是失败的 。
另一方面 , 科学界有观点认为 , 失败的结果也应当发表出来 , 这既有利于当事者(研究人员和移植者家属) , 也有利于其他同行 。 如果不是重大错误或方向性错误 , 可以在纠正错误和改善条件后继续进行基因编辑猪器官的移植 , 让这一技术逐步改进和成熟 , 以造福于很多苦苦等待供体器官而无法移植的群体 , 让他们获得新生 。
如果是重大错误或方向性错误 , 就应当停止这类研究和临床治疗 , 以避免更多的人像贝内特一样无谓地丧失生命 , 体现尊重生命并遵循生命伦理的四原则——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 。
国际上已经有专门发表失败或阴性结果的科研期刊 , 如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生物医学阴性结果杂志》(JNRBM) , 是国际上较早尝试专门发布阴性试验结果的期刊之一 。 对于为何要发表阴性或失败结果 , 2002年 , 该刊编辑部在“致读者信”中回答称 , “我们强烈认为 , 这些基于严格试验和全面记录的观察和结论应该发表 , 以便他人讨论、确认或反驳 。 ”
基于这种考虑 , 贝内特的死亡更值得研究、探讨和发表关于死因的报告或论文 , 这是在帮助和启迪未来这一领域是否还值得继续尝试 。 即便是让坚持只能进行同种器官移植的对手获益 , 也并非只是单方面证明异种器官移植是错误 , 或者异种器官移植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 而是有利于全人类 , 尤其是患者及其家庭 。
能否进行异种器官移植 , 人类其实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 最早是进行异种输血 , 即把动物的血液输给人类——血液也是一种特殊的器官(组织) 。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御医让-巴普蒂斯特·丹尼斯尝试过对多个病人输入羊羔血液 , 但病人都因为输血反应而死亡 。 1670年 , 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相继明令禁止异种输血 。
【猪心|马上评|“猪心移植”患者离世,科学难免在失败中前进】不过 , 对于异种输血的探索并没有停止 。 19世纪 , 欧洲一些国家的医生还在暗地里进行或半公开试验 , 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 病人要么死亡 , 要么产生严重副作用 。 1990年 , 这些研究和探索终于获得了明确结果:奥地利免疫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通过研究证明 , 即使同为人类 , 也有不同的血型——即今天人们所熟知和临床上广泛应用的ABO血型和Rh血型 , 同种血型输血可行 , 同种异型血输血不可行 , 异种输血更不可行 。 自此 , “异种输血此路不通”成为板上钉钉的定论 。
现在 , 异种器官和基因编辑器官移植也面临着证伪和证实 , 而且可能更为迫切 , 因为有无数病人在等待 。 但是 , 证伪和证实都需要检验和可重复 。 如果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即将发表的结果 , 对这类器官移植是将继续进行探索 , 还是及时终止 , 起到关键作用 。
从这些角度考虑 , 贝内特的去世看似一种失败 , 但并非是科研和临床试验的失败 。 某种程度上说 , 从未“失败”的科研 , 才是失败 。 物理学家费米曾说 , 能够成功证实假设的试验是一次测量 , 而不能证实的是一个发现 , 是对新的无知的发现 。
因此 , 器官移植领域特别需要总结人类历史上首个移植基因编辑猪心脏的患者贝内特的死亡原因 , 以供同行和未来借鉴 。 最重要的是 , 要指明异种和基因编辑器官是否值得进一步探索 。 如果值得 , 应采取什么方式把对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