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从何而来?量子力学与意识有关?意识能影响客观世界?


意识从何而来?量子力学与意识有关?意识能影响客观世界?


文章图片


意识从何而来?量子力学与意识有关?意识能影响客观世界?


文章图片


意识从何而来?量子力学与意识有关?意识能影响客观世界?


文章图片


如果有人告诉你 , 意识有可能直接影响客观世界 , 你会有什么感觉?一直以来 , 科学一直都和“人的意识”是泾渭分明的 , 这是因为科学理论是客观地描述自然现象 , 而“人的意识”则是主观的 , 两者本不该有任何联系 。 要想影响客观世界 , 必须要通过具体的行为才能做到 。 脱离了行为 , 仅仅靠意识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世界的 。 比如:你在漆黑的房间 , 突然想象了一下房间明亮的画面 , 但这仅仅是你的意识 , 房间不会因为你的意识从而真的明亮 。 所谓客观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其实讲的就是同样的道理 。 但是这个观点直到人们开始研究微观世界 , 才慢慢发现有问题 。 20世纪初 , 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 , 提出了著名的普朗克公式 , 以及创立“能量子”的概念 , 正式拉开了量子力学的序幕 。 普朗克对量子的定义有这样一种描述 , 量子并非是一种具体的微观粒子 , 而是一种思想 。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 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 , 通常会使用一些常见的物理量来描述 , 比如:速度、路程、质量、时间等等 , 这属于经典物理学的描述框架 。 在微观世界当中 , 这一切都变了 。 举个例子 , 在平时 , 我们很容易知道自己的具体位置 , 步行的速度 , 以及接下来要去到的地方 。 但如果你是一个电子 , 那么这一切你都是不知道的 , 你甚至连自己接下来要去到哪里也是一无所知的 。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量子力学的认知中 , 一切事物都可以同时处于不同的状态之中 , 某一事物的结果会在你看到的时候呈现出来 , 这样的看法很颠覆三观 , 这意味着“人的观测”影响了客观事物的状态 , 进而影响了科学理论 。 当时很多科学家是持反对意见的 , 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 , 薛定谔等人 。 爱因斯坦甚至多次和波尔展开论战 , 还说出了那句大名鼎鼎的“上帝不掷骰子” 。

为了验证这个说法 , 科学家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 , 那就是双缝干涉实验 , 正是由于这个实验 , 量子力学才被人们所接受 。 1961年 , 科学家进行了双缝干涉实验 , 用一个光子发射装置对准双缝发射 , 假如光子是由粒子组成 , 那当它通过双缝后呈现在屏幕上时就一定会留下两道杠 , 假如光是由纯波组成 , 那么屏幕上就会留下如斑马线一样的多道条纹 , 根据波动理论 , 当水波穿过缝隙时 , 波与波之间会相互叠加干扰 , 这样就会形成斑马线状 。 第一次实验把光子发射装置对着双缝发射 , 一粒一粒地发射出去 , 结果出人意料 , 得到的是一条斑马线 , 但是光子分明是一粒一粒的发射出去的 , 每一个独立光子穿过缝隙并不会出现水波一样的干扰 , 为什么还会这样呢?难道是光子在穿过缝隙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第二次实验把光子发射装置切换到点射模式 , 虽然每次只发射一个光子 ,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还是出现了干涉条纹 , 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 明明两个狭缝只有一个狭缝有光子 , 那这个光子是在和谁进行干涉呢?难道它是在和自己干涉吗?

于是在1974年科学家梅里做了升级版双缝干涉实验 , 这次他在屏幕前加装了两个摄像头 , 一左一右排开 , 为了观察光子是否真的分裂了 , 然而诡异的事情就发生了 , 当安装了感应装置之后 , 再次进行双缝实验时 , 他们惊奇的发现 , 粒子的干涉条纹消失了 , 不管发射了多少个粒子 , 它们都只表现出粒子性 。 而当研究人员移除了感应装置 , 粒子的干涉条纹马上就又出现了!这个实验的结果让科学家非常困惑 , 一时间科学界也没有人能解释其中的原因 。 梅里又进行了无数次试验 , 结果依然不变 。 光子就像是有意识一般 , 会根据梅里是否观察调整自身状态 。 我们已经不能再把人的意识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 , 意识本身也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客观事情 。 这便是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原理 。 既然你观测了 , 就会引起叠加态的坍缩 , 并看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结果 。 这就是粒子叠加态的诡异特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