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疫情之下,民宿行业的生死挣扎与自我救赎( 二 )



在经济衰退期 , 厦门大多数民宿酒店的平均价格在300元左右 , 入住率在30%左右 。 缺乏平均价格高、入住率高的民宿酒店 , 这是经济衰退时期民宿行业的一个典型特征 。
在收入结构里 , 非客房总收入不超过15% , 并保持稳定 , 整体而言 , 商务仍然侧重于客房 。 对民宿硬件和软实力有特定要求的内容服务 , 如企业集团建设、活动规划和拍摄等仍然相当困难 。
民宿业秩序重构 , 不再“野蛮生长”
2021 , 国家发布了一系列与民宿业有关的文件 。 通过相关政策和北京城市民宿的遇冷 ,显然 , 乡村振兴与民宿行业标准化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 同时 ,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 促进民宿发展 。
政策明确提出 , 鼓励各地区适当放宽旅游餐饮市场准入 , 并推动实施旅游民宿行业标准和其他措施 。 政府对民宿支持的方式也从虚拟变成了现实 。 从长远来看 , 它将加快整个行业的标准化进程 。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进一步完善了民宿标准化的细则 。 新评分标准的引入有助于家庭住宿行业的规范化 。 在未来 , 民宿的分类将成为一种趋势 , 这意味着民宿行业正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上前进 。
基于庞大的用户数据和住房规模 , 互联网平台对于住房标准化的实施更为有效 。 疫情爆发后 , 那些高端民宿可以提供独立庭院、复式房间、亲子套房或整栋别墅的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 恢复更快 。 数据显示 , 很多在疫情前入住率在70%左右的高端民宿在疫情后可以达到90% 。
据业内人士分析 , 这与疫情后消费者度假习惯的改变有关 。 人们在出行时更加注重安全和空间感 , 高品质的单院落或单户乡村住宅的入住率显著提高 。
我国疫情总体控制之下 , 中高端客户的消费回报无疑进一步推动了高端民宿的发展;疫情增强了投资乡村民宿的热情 , 它们具有标准化的硬件和服务水平 , 并保留当地的自然美学和文化习俗 。 除了提供“四合院”或“包楼”的住宿服务外 , 农村高端民宿还有各种额外的体验项目 , 如定制餐饮、短途旅游和当地特色菜 。
消费者不会盲目追求高价民宿 , 但更喜欢高性价比和有强大功能的产品 。 目前 , 民宿的消费者确实变了 。 在早期阶段 , 民宿以情侣为主 , 注重隐私和良好的景观 , 比如露台上有浴缸;疫情后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家庭 , 对家庭住宿的相关配套设施要求较高 , 如餐厅、咖啡馆、儿童活动区、游泳池 。

在后疫情时代 , 民宿行业将加快品牌化和连锁化进程 , 品牌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 事实上 , 从疫情爆发以来 , 连锁品牌民宿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 , 也更有能力为加盟商提供财务支持和管理协助措施 。 未来 , 高端民宿和连锁民宿将大幅压缩“小而美”民宿的生存空间;不过民宿的连锁和规模是一把双刃剑 。 超过一定量后 , 就会出现失去品牌个性、消费者满意度等问题 。
据业内人士分析 , 即使没有疫情 , 民宿也将在2022年面临重组 , 部分民宿将被关闭 。 2013-2017年是民宿的黄金期 , 根据《浙江民宿蓝皮书》的数据 , 在浙江是从2015年到2017年民宿数量达高峰 , 然后趋于稳定 。 “小而美”的家庭住宿时代已经结束 。 原因有很多 , 比如资本 , 黑天鹅疫情只是起到了加速作用 。
近期还出现了民宿大规模规划整合的趋势 , 如浙中大峡谷度假区的建立 , 它们正在系统地合并国内民宿 , 有计划地创建品牌和团队 。 预计民宿行业将需要大约五年的时间来积累实力 , 然后迎来下一个美好的民宿时代 。
民宿全产业链变革启动
公开数据显示 , 民宿在国内住宿市场的渗透率仅为3%左右 , 远低于欧美20%的市场份额 。 民宿行业已经发展了近10年 , 经过多次洗牌 , 形成了以途家、木鸟民宿、小猪和Airbnb为第一梯队的平台短租产业格局 。

任何一个行业要发展壮大 , 都要走标准化道路 。 这是工业生产和商业社会发展的诀窍 。 民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 产业已经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 。 中国民宿业的发展正在成为一个集品牌、资本和运营于一体的标准化运作 。
据2021年11月“黄金周”木鸟平台的公共数据显示 , 90后和00后用户比例超过60% , 青年已成为消费群体最大的部分 。 这也决定了喜欢民宿产品的是更喜欢个性化和多样化的 。 他们选择民宿不仅是为了满足单一的生活需求 , 还可以作为拍照、打卡、聚会和求婚的场景 , 这显然不同于标准住宿产品的期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