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艾滋病,不同的感染方式导致毒性不同?

文/陈根
众所周知 ,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 , 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 英文缩写“AIDS” ,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 , 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
由于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以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指挥中枢——CD4 T细胞 , 从而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造成极高死亡率 , 所以患者往往需要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以控制疾病进展 。
更重要的是 , HIV作为一种RNA病毒 , 其基因组具有较高的突变率 , 因而使得艾滋病的预防疫苗和治疗药物的开发变得十分困难 。 至今 , 艾滋病都不可治愈 。
【陈根:艾滋病,不同的感染方式导致毒性不同?】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也已经在各式各样的科普里被广而告之 , 即: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 具体来说 , 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母乳、伤口渗出液等体液 , 都可以传播艾滋病病毒 。
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 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者其他可以刺破皮肤的器械 , 比如剃刀、文身、文眉器具等 , 接触到上述体液的风险很高 , 都属于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高危行为 。 另外 ,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性怀孕、生育、哺乳 , 也可能引起孩子艾滋病病毒感染 。
然而 , 过去人们却不知道 , 不同的感染方式导致的感染艾滋病的病毒毒性也并不相同 。 近日 , 发表在《PLOS Pathogens》上的一项新研究中 , 来自印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 , 由于病毒传播瓶颈 , 通过异性性行为传播的HIV-1毒株比男男性行为传播的毒株更具毒性 。
具体来看 , 传播瓶颈带来了选择压力 , 或进化机会 , 从而导致更适应生存的病毒 。 除此之外 , 感染后导致CD4+ T细胞减少也与更强的毒株有关 。
为了更好地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SM)和异性性行为者(HET)之间HIV-1毒株传播的差异 , 研究人员通过整理之前在MSM和HET个体感染HIV的大型研究中收集的数据 , 分析了早期CD4+ T细胞计数 。 这些研究涉及来自25个国家不同种族的34万名HIV-1感染者的数据 。
研究人员发现 , 与男男性行为风险组相比 , 异性性行为个体的早期CD4+ T细胞计数始终较低 。 这种差异提供了证据表明HIV-1在异性性行为传播时有更大的选择压力 , 导致了更强的毒性 。 因此 , 这可能对这些风险人群中的HIV传播产生不同的影响 。
不过 , 这项研究由于依赖于人口水平的数据集而受到限制 , 这些数据集不能解释增加或减少感染风险的特定行为 , 也不能对两个风险群体中的非性传播感染进行分层 。 因此 ,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分析个体层面的病毒传播和感染数据 。 当然 , 这也为艾滋病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思路 。
推荐阅读
- 生物降解大量不同工业污染物的挑战和未来前景
- 陈根:抗原检测是什么?怎么操作?
- 我们离艾滋病毒疫苗更近了吗?
- 俗语:“出门与妻不同床,出门不拜丈家坟”,啥讲究?
- 草地上有两只羊,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感受和理解,你怎么看?
- 态度不同!被交易后,哈登成训练狂,西蒙斯休闲去钓鱼
- 陈根:没有Web3,难有元宇宙
- 不同应用的生物修复技术介绍
- 陈根:纳米技术,实现碳中和的引线
- 陈根:什么样的监管,适合元宇宙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