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游投资核聚变公司背后,人类的“终极能源”技术眼看就能商用了?( 二 )


就这样 , 人们眼睁睁看着核聚变成了投资领域的一个赛道 。
可控核聚变确实是堪称“能源终结解决方案”的理想能量之源:能量释放效率比传统能源高数百万倍 , 且原料无限 , 零污染 , 但与此同时 , 这也是一个动辄需要十亿、几十亿美元研发投入的新技术 。 目前 , 以国家为单位 , 多个国家在研制自己的核聚变 , 同时 , 也以国家为单位展开合作(比如有30多个国家参与的ITER) , 但即便已经投入了几十、上百亿美元 , 距离真正的成功 , 依然很远 。
此前 , 品玩曾发布文章《中国“人造太阳” , 人类“不可能任务”的现在进行时》 , 介绍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难度之高 , 以及所需的投入之大 。 现在看来 , 这些都无法阻挡投资者 , 终极能源所描绘的未来实在让他们为之疯狂 。 2020年之后 , 在全球经济备受新冠疫情影响之下 , 这种疯狂仍未停止 , 投资金额从此前的几百、上千万美元飙到了亿、十亿美元 , 就是最好的证据 。
现在 , 2022年的第一季度尚未结束 , 就已经先后有数家相关企业被投资 。 2月中旬 , 在能量奇点获得6300万美元投资的前十天 , 总部位于英国的First Light Fusion宣布 , 它从Oxford Science Enterprises、Hostplus和IP Group以及新投资者Braavos Capital和Tencent(没错 , 就是那个鹅厂)那里筹集了4500万美元的C轮融资 。
crunchbase上的数据表明 , 这距离First Light上轮的2500万美元融资刚过去14个月——核聚变企业的烧钱速度可见一斑 。 而在核聚变领域 , 这种烧钱速度实在稀松平常 , 且越到后期越费钱 。
可控核聚变在理论上有多种实现方法 , 这在FAI统计的23个核聚变公司中 , 几乎都得到了体现 。 除了最常见的磁约束技术路线 , 磁惯性、惯性约束、混合静电约束等也被一一尝试 , 由此也延伸出多种实验装置 , 甚至有公司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一时但终被放弃的仿星器 。 而这些实验装饰的共同点就是 , 都需要大量烧钱 。
Commonwealth走的是最大众的磁约束路线 , 具体实现方式则是传统的托卡马克 。 它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衍生公司 , 2018年才成立 。 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Bob Mumgaard表示 , 他们将在6年内建成一个可用的核聚变反应装置 。 而在完成第三轮的8400万美元融资的5个月后 , Commonwealth才研制出高温超导磁铁HTS 。 HTS被用于维持超高磁场 , 以创造聚变条件 。 去年夏天 , Commonwealth终于成功测试了HTS , 并用于优化自己的托卡马克 。
全世界大约有150个托卡马克 , 其中最大的一个正是由ITER花费300亿美元建造的——重达2万吨 , 有一个篮球场大小 , 预计将在2035年完工 。 ITER的主磁铁将重约400吨 , 实现的磁场强度将超过12特斯拉 , 而Commonwealth的目标是使用15吨的磁铁 , 产生20特斯拉的磁场 。 HTS是达成这个目标的关键 , 它的原材料是稀土钡铜氧化物(又名ReBCO) , 以此制成的超导体可以几乎零损耗地传输电流 。 因此 , ReBCO既是制造强大电磁铁的关键 , 同时 , 也是“制造核聚变装置的关键” 。 此后 , Commonwealth正式着手建设托卡马克 。
在完成18亿美元的融资之后 , Commonwealth宣称这些资金将用建造、调试和运营世界上第一台净能源聚变机SPARC , 以及第一座商业聚变发电厂ARC 。 他们计划 , SPARC将在2025年完成聚变的商业化标准的能量净增 , 这意味着能量输出与输入的比值要达到几十甚至更高;21世纪30年代初 , ARC建造完工并开始用于发电 。
这是超越了人们一贯认知的核聚变时间规划 。 如果对比其他核聚变私营企业的计划书 , 很容易发现 , 这种激进的计划反而是一种常态 。
总部位于华盛顿州的Helion Energy就计划在2024年完成核聚变的能量净增 。 它所采取的技术路线是磁惯性约束 , 通过叠加“磁场反向配置”和“脉冲不点?”实现 。 为此 , Helion一直在更新自己的聚变反应装置 , 至2020年 , 在烧了此前融资的七千万美元之后 , 成功完成第六代核反应装置的建设 , 即Trenta 。 目前 , Helion正在建造第七座反应装置“北极星”(Polaris) , 同时也在设计第八座反应装置“心宿二”(Antares) 。
去年6月 , Helion成为第一家将等离子体加热到1亿摄氏度的私营公司 , 这被视为Helion核聚变商业发电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
2013年 , Mithril Capital的联合创始人Ajay Royan(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是亿万富豪Peter Thiel)首次向Helion投资了200万美元 , 使它能建造可以“重复脉冲电源”的聚变反应装置 。 此后 , Mithril一直投资Helion , 包括最近一轮的5亿美元——如果该公司的第七款原型能按照预期工作 , Mithril承诺再投资17亿美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