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 , Helion首席执行官David Kirtley信心满满:“10年后 , 我们肯定会有商业电力用于出售 。 ”
Kirtley的自信不仅来自于自己 , 更是来自于同行 。
General Fusion计划在2025年启动并运行其示范工厂 。创建于1998年、目前规模最大的核聚变公司TAE Technologies希望在2030年为电网提供源于核聚变的电 。First Light Fusion计划在本世纪40年代要建造多座工厂 , 其中首座于30年代完成 。 至于在此之前的科学难题 , 则在20年代完全攻克 。
10年实现核聚变商用? 如此整齐划一的夸张时间规划 , 我们在默认是为了吸引投资的说辞外 , 也不免有一丝动摇 , 难道核聚变商用真的会在10年内实现?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的核聚变物理学家 Sehila M.Gonzalez de Vicente 看来 , 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 , 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突破很可能提前出现 , 而核聚变能源的应用也很可能会在30 年或 50 年后成为现实 。 但与此同时 , 他用于衡量核聚变实现时间的尺度并没有改变 , 依然是一以贯之的“三五十年” 。
非盈利基金会Fusion Power Associates的主席Stephen Dean也说 , “到目前为止 , 核聚变的历史并没有给我们很大的信心 。 众所周知 , 我们离聚变商用还差50年已经很多年了 。 ”
与此同时 , Fusion Power Associates中的所有私营公司都踏上了追求聚变商业化之路 。 商用核聚变对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诱惑是巨大的 , 只要有一家公司成功 , 就将彻底解决全球的能源供应问题 , 且永久无碳 。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 , 全球已建成超过100台可控核聚变装置 。 其中 , 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一直是主流技术路线 , 托卡马克更是凭借杰出的性能(聚变三重积比其他技术路线高2-4个数量级)脱颖而出 , 但与此同时 , 其他类型的技术路线也没有被放弃 , 美国国家点火计划就致力于通过惯性约束的路线完成聚变点火 。 然而 , 目前为止 , 所有努力的最终结果是 , 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依然遥遥无期 。
再具体一点 , 用于判断点火成功的聚变三重积也还差几个数量级 , 而创业公司动辄许诺在两三年内达成的能耗比 , 齐聚全球之力 , 奋斗几十年 , 还没有突破0.7 。 被视为里程碑事件的将等离子体加热到1亿摄氏度 , 在几年前就已实现 , 最高纪录甚至达到了5亿度以上 。 然而即便如此 , 依然没有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声称 , 可以在几年之内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 。
具体的时间规划中 , 我国建成原型电站的目标时间是2050年 , 韩国和俄罗斯的进度也差不多都是本世纪中 , 即便向来对自己自信满满的美国 , 设定的原型电站建成时间也在2035年 , 运行时间则在5年之后 。
另一方面 , 公开的资料显示 , 这些私营核聚变公司采用的都是中小型化的设计方案 。 而以目前有明确研究数据支撑的托卡马克为例 , 其原理决定 , 装置的体积越大 , 才越有可能达到点火临界点 。 ITER就是基于此设计和建造的大型托卡马克 。 而小型化的核聚变装置 , 如球形托卡马克和RFP , 虽然从投资和商业概念出发很有诱惑力 , 但是到目前为止 , 还没有任何实验表明能够实现点火 。
但从另一方面出发 , 资本的涌入本身其实已经完成某种表态 , 毕竟钱不会说谎 , 以及投入总是要求回报的 。 《华尔街日报》援引业内人士的话 , 如此评论:“一波又一波的资金涌入到核聚变领域当中 , 这正是核聚变工业扩张的信号 。 ”
参考资料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7lrqxt6NG0-QjVafJ_WHbT43kSGiK-WD/view
【米哈游投资核聚变公司背后,人类的“终极能源”技术眼看就能商用了?】https://tae.com/wp-content/uploads/TAE-Milestone-Press-Release.pdf
推荐阅读
- 根据E=mc^2,一根粉笔头蕴含的能量能让人类使用一百年吗?
- 核聚变的理想燃料,为什么月球表面有上百万吨,地球却一吨不到?
- 这些都是割韭菜,这些不是元宇宙
- 恒星核聚变最多到铁元素,那么比铁更重的重元素是如何产生的?
- 元素的制造:从大爆炸核合成到快速中子捕获
- 分子生物学力证人类“非洲起源说”
- 核聚变和人工智能结合会发生什么?人类距离核聚变商业化再进一步
- 核聚变会把地球上仅有的几公斤氚,全给用光吗?为啥发展核聚变?
- 钻入地壳20千米!释放能源600亿年都用不完,美国波钻究竟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