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创业潮:能破解“卡脖子”难题吗?( 二 )


与中国不同 , 美国在这个领域的资本早先是流向一些底层硬技术 , 再转向互联网 。 但当中国的风险投资在1990年代至21世纪初出现时 , 就正好赶上了这股互联网投资热潮 。 过去10年 , 依靠互联网技术进步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 , 是中国科技投资的主旋律 , 崛起的是诸如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小米等互联网公司 。 至于高校与科研院所里的项目 , 因为风险高、周期长 , 且教授创业通常在商业运作和市场化能力上的明显短板等原因 , 中国的风险资本过去并不怎么青睐 。
但现在 , 投资人发现 , 互联网、教育、金融等领域都面临着较大监管压力 , 再加上行业整体投资回报率已经比较低 , 甚至亏损 , 因而不再吃香 。 驱动经济的新的力量 , 还要靠更为底层和硬核的科技 。
受访者们也一致提到 , 2018年之后 , 芯片领域的“中兴事件”“华为事件”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 中美贸易摩擦和美国技术保护将科技创新、产业链突破“卡脖子”的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 , 科技自立自强被定位为中国发展的战略支撑 。
今年1月下旬 , 彭博社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 , 扶持“专精特新”的前沿科技初创“小巨人”企业 , 是中国重新定位科技产业的关键 。
“十四五”期间 , 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并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 , 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 。 2021年11月23日 , 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表示 , 中国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 。 这些企业中 , 超五成研发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 , 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 。
同月 , 国务院接连发布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等文件 。 文件中为这些“小巨人”办实事的清单包括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信贷支持政策、畅通市场化融资渠道、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31条具体任务 。
与此同时 , 政府投资与金融市场也有一系列调整 , 将资金从互联网、电商等平台型大科技公司引向技术驱动的创新型初创企业 。 2018年 , 中国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 降低了企业上市发行门槛 , 中小科技型企业也能上市融资;2021年9月 , 北京证券交易所注册成立 , 其定位更是瞄准“专精特新”这类更偏早期的、更小型的创新企业 , 这使得营收和利润还达不到科创板要求的公司也有上市机会 。

(光量子干涉实物图:左下方为输入光学部分 , 右下方为锁相光路 , 上方共输出100个光学模式 , 分别通过低损耗单模光纤与100超导单光子探测器连接 。 图/中新)
2019年 , 中国芯片的自给率仅为30%左右 。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文件 , 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 。 根据国外咨询公司Preqin的数据 , 2021年 , 中国风险投资总额达到了1306亿美元的新纪录 , 较前一年的867亿美元高出了约50% , 其中 , 芯片制造商、集成电路设计商和其他半导体初创公司获得了88亿美元的资金 , 是美国同类公司投资13亿美元的六倍多 。
“2021年是相当特殊的一年 , 可以说是过去10年甚至更长周期结构性转折的一年 。 ”泰合资本合伙人梅林表示 , 十年前大笔融资的是手机、家电、基础工业品等 , 但2021年的赛道是半导体、新能源、智能汽车等科技属性更强一些的行业 。 相应地 , 投资机构也越来越愿意招聘那些具有理工科背景的高学历人才来担任投资人 。
2018年 , 互联网行业的融资数量达1025起 , 融资总规模191.75亿美元 , 均排名第一 。 到了2021年 , 互联网行业融资下滑到了第四位 , 硬科技行业成为了主流 , 其中光是半导体芯片领域 , 融资额就近200亿美元 , 比互联网行业的投资总额还要高 。
一位专注早期项目投资的创投机构投资总监在2021年年底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 , 与创投行业正在明显切换投资赛道的趋势和政策引导相适应 , 他所在的机构现在有75%的资金都投向硬科技企业 , 25%的资金投资C端平台型互联网经济项目 。 “如今 , 我们所有的基金合伙人每天都在学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集成电路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与科研成果 , 争取能找到最具成长潜力的硬科技企业” 。
与此同时 , 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 , 2019年 , 全国3450家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项数为15035项 , 比上一年增长32.3% 。 “作价投资”是指经学校同意 , 技术团队和发明人利用其科技成果 , 经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及作价 , 作为注册资本出资创办科技型公司或向科技型公司增资扩股的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