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创业潮:能破解“卡脖子”难题吗?( 四 )


曹鹏说 , 有些教授因为法律意识淡薄 , 稀里糊涂地将职务成果拿去外面转化 , 结果公司发展越好 , 事后补救的代价就更大 。 因此 , 他建议 , 一旦科学家有创业的打算 , 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进行成果转化 , 而是厘清职务发明归谁所有 。
实际上 , 关于成果转化中所涉及的职务科技成果、职务专利等问题 , 在《专利法》中早有规定 。 曹鹏觉得 , 过去 , 人们总觉得科学家创业是一项“高危行为” , 这其实是很大的误解 , 中国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方面并没有非常大的制度性缺失或缺陷 。
而要想化解科学家创业面临的法律风险 , 曹鹏说 , 科学家自己懂法是最好的 , 但更重要的是 , 科学家需要能够及时、准确、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法律服务 。 虽然社会上有相关的律师事务所 , 然而 , 以他掌握的行业情况看 , 国内专门做成果转化合规问题的律师很少 , 科学家和普通律师之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 , 常常难以互相理解 。 因此 , 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设置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一类的平台 , 来识别科学家创业时所需要的服务 , 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服务 。 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应在科学家和市场专业机构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 。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等高校 , 这类机构已有接近百年的历史 。
科技部一位官员曾跟曹鹏提及 , 这些年来 , 中国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非常多 , 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有政策 , 政策出台快 , 但法律的修改非常慢 。 因此 , 实际执行当中就难免还有一些互相冲突的地方 , 比如 , 奖励科学家创业中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 是跟《税法》中的一些条款冲突的 。 从政府导向到政策的真正落地 , 还需要时间 。
国枫律师事务所还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 , 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对非党政领导干部的高校教职员工在校外兼职、创业持鼓励态度 , 但首发上市审核机构往往非常严格 , 会进一步关注相关兼职是否影响发行人独立性、是否会影响高校教师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是否存在利益冲突、是否存在知识产权纠纷等 , 继而可能会要求教师辞职 。
一位科技政策的研究者因此担心 , 虽然现在国家鼓励科学家创业 , 基本的法律保障也没有缺位 , 但是 , 这种创业活动依然自带不合法的可能性 。 这是因为 , 科技人员创业是在两种职业规范之间游走 , 看起来“游刃有余” , 但两种规范有时候是不兼容的 , 如果细究起来 , 恐怕还是存在违法情况 , 这可能是无法解决的一个悖论 。

黄金时代里的泡沫
2014年 , 还在清华大学工作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 , 曾发表过一次关注度颇高的演讲 。 他说 ,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 。 “术业有专攻 , 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 , 懂一点教育 , 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 , 办公司、当总裁 , 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 。 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 , 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 , 一边还要管金融 。 ”
但几年之后 , 施一公创办的西湖大学也做起了风险投资 。 2020年8月 , 西湖大学(杭州)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成立 , 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 。 而施一公参与创办的生物科技公司诺诚健华 , 也在同年3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
除了本土科学家“下海”热 , 海外科学家也成批地回国创业 。 洛微科技创始人冯宁宁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毕业后 , 先在硅谷创业 , 2018年也选择回国 , 创办他的第二家新科技公司 。 以他所处的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 , 他分析 , 一方面 , 随着新能源建设 , 西电东输、城市智能管廊等新能源领域的基建 , 为新能源汽车发展铺好了基本设施;另一方面 , 中国的锂电池企业、汽车产业集群 , 以及一大批造车新势力公司非常活跃 , 再加上对半导体行业的重金支持、庞大的市场 , 可以说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是继互联网后下一个巨大的风口 。
对此 , 冯宁宁说 , “这在其他国家是找不到的 , 因此有巨大的吸引力 。 所以最近几年很多在欧美的 , 不管是公司研发人员 , 还是教授或留学生 , 都回来了 , 因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包含的东西太多了 , 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 ”
这是个科学家创业的黄金时代 。 但投资人是否能做到理性?前沿科技也意味着 , 很多研发距离技术成熟依然很遥远 , 资本涌入 , 是否会催生领域的泡沫或者带来概念炒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