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创业潮:能破解“卡脖子”难题吗?( 五 )


盛景嘉成合伙人于志宏长期关注科技赛道 。 他感觉 , 同行哄抢项目的非理性投资 , 比真正看得懂项目再下手的投资更多一点 。 眼下 , 如果一个项目听起来不错 , 创始人再有点个人光环的话 , 项目估值就能炒上天 。 就像之前人工智能火的时候 , 投资人也是一批一批地冲进来 , 但是 , 回头来看 , 尽管已经跑出了一些上市企业 , 但后来市场表现也一般 , 股价很多在往下走 。
他说 , 前沿科技的不确定性很大 , 比如区块链、量子技术这些领域 , 科学界内部也常常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声音 , 人们对技术与产业的看法各不相同 。 投资人在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基础上 , 保持“兼听” , 但有时候也取决于一个科学家能不能说服投资人 , 有时候遇到科学大腕或大佬 , “不信也得信” 。
不过 , 业内人士也认为 , 投资了失败的项目、“押错”了赛道或者是在相同的技术下没有选对正确的创业者等种种情况 , 本身就是风险投资要承受的 。 以量子计算为例 , 中科大教授、本源量子首席科学家郭国平说 , 五年前 , 谈到量子计算 , 大家都觉得是骗子 , 现在可能没有人这么想了 。 现在的形势是 , 一些并非该领域的人也跳出来自称“量子计算专家” 。 哪个时期都有风险 , 都要识别“李逵”和“李鬼” , 这就要取决于风险投资人的眼光和判断 , 没有100%确定的投资 。
不同的量子计算公司押注的技术路线有不同 , 包括光量子、离子阱、超导等方法 。 在《物理世界》近期一篇题为《量子计算产业化 “泡沫” 有多大?》的文章中 , IBM旗下研究院的首席量子专家鲍勃·苏托尔说 ,这些技术方法差异极大 , 追求特定技术的公司可能存在重大(失败)风险 。
中科大教授陆朝阳也指出 , 为筹集资金 , 国内外产业界都可能夸大量子计算的潜力 。 他说 , 产业界的一个主要误导信息是 , 量子计算可以通过所谓 “并行计算” 加速一切计算任务 。 但到目前为止 , 真正可以从量子计算中受益的实际问题仍然非常有限 , 享受指数级加速的就更少了 。
不过 , 图灵量子创始人金贤敏不这么看 。 在此领域 , 国外一些顶尖团队已经布局很多年 , 他觉得自己入场的时间已经比较晚了 。 量子计算机的实现是终极目标 , 但在此之前要提前卡位 , 找到应用的切入点 , 在进入产业界之后才能慢慢摸索出来 。 比如 , 公司现在可以为金融领域提供一些服务 , 在期权定价、保险定价等实践中 , 量子计算可以求最优解 , 在算法上更低耗、更精确 。
郭国平也表示 , 评价一个技术或产业 , 不是它的成熟度 , 而是有没有前途 。 中国过去一直都是等着国外的某项技术发明已经可以变现 , 才开始进入一个产业 , “此前我们永远在搭美国的便车 。 发明蒸汽车这种事情是不爱做的 , 等国外发明了之后给蒸汽车安装个敞篷 , 这是我们过去的模式 。 ”他认为 , 本源量子这样的公司在做的事情 , 也没有在国际上领先于这个领域 , 而仅仅是不要被国外落下太多 。
尽管存在炒作和幻灭的风险 , 但许多科学家还是对量子计算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 陆朝阳说 , 这个领域才刚刚开始 , 我们可能只发现了量子技术的冰山一角 。 现在阶段 , 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不知道它将如何改变世界 。
与此同时 , 与充裕的资本不相匹配的是 , 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匮乏是业内的普遍感受 , 而这二者的叠加也会带来泡沫 。 不过 , 于志宏认为 , 与别的领域不太一样 , 硬科技领域的投入 , 不管是政府资金还是社会资本 , 必然有些钱是没有见到成效的 , 有些项目是失败的 。 但是长期来看 , 会吸引人才、引导创新 。 就像2000年左右 , 很多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合作 , 投资开发项目 , 很多都失败了 , 但还是有一些技术和企业跑出来了 。
确实 , 市场是无情的 , 它只拥抱能真正盈利的公司 , 而并不在乎其创始人有没有科学家光环 。 被誉为国内“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纪公司 , 董事长陈天石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 毕业后曾担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导 。 寒武纪在上市第四天 , 创下297.77元/股的历史高点后 , 此后股价便一直开启下跌模式 。 公司成立6年来 , 常年处于亏损状态 。 有分析认为 , 寒武纪目前的盈利挑战 , 不是因为其不努力 , 更多是处在盈利的窗口期导致的 , 但问题是 , 留给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

(寒武纪公司创始人兼CEO陈天石展示该公司研发的云端智能芯片“Cambricon MLU100” 。 图/中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