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内部出现两个巨大结构,比珠峰高100倍,或是外星球残骸?( 二 )



科学家通过对模型的观察和分析 , 他们发现 , 由于陆地板块下方的超膨胀中破裂形成的地面需要一种热量维持 。 地球核心的热量不足以维持大型低剪切速度区域 , 因此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大型结构的热量来源是超羽流带来的放热反应 。
俯冲板块的向下堆积形成致密的结构会形成富含铀、钍和钾一类的大量熔体精矿 。 这些精矿释放的放射性能量被推测可以为其提供所需的高温 。 因此 , 从另一方面来看 , 俯冲带板块的形成和消失和大型低剪切速度区域的构造或者消失有一定关系 。

关于超羽流现象的研究随着地球地理学的不断深入 , 如今科学家在研究地球内部膨胀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
不安分的地球内部
地球内部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活跃 , 如果说火山、地震是地球外在的表现 , 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 那地球内部的活跃则更加剧烈 。 这种表现就是地球内部的超级涌浪 , 也被称作超级膨胀 。

超级涌浪是一大片异常高的地形和浅海区域 , 只不过这些地形和浅海区域发生在地球内部 , 它们是地幔物质从地核向地幔边界大量上涌的副产品 。 而之前介绍的两处大型低剪切速度区域 , 就是这种超级浪涌的杰作 。
根据卫星数据分析 , 过去地球在数百万年前有过这种超羽流激增 , 并且主要集中在东太平洋地区 , 所以太平洋地区的超羽流也被科学家们看作是古代的一个超级浪涌残留 。 超级浪涌可以说对地球形成密不可分 。

我们都知道地球地壳部分是来自地幔活动 , 那这种地壳堆积或者说地壳本身是哪里出现呢?答案就是超级浪涌的活动 , 地壳产量的增加大约在1.2亿年前初期开始 , 然后在1亿年前达到顶峰 , 随后开始下降 。
之后的3000万年里 , 随着海脊地壳输出量的增加 , 地球开始出现磁场反转 , 使得这种能量传输急剧下降 。 这一次的超级羽流事件逐渐停止 , 最后的残余位置是在大溪地下方的南太平洋超级浪涌 。

过去科学家认为地幔中的正常上升流很常见 , 并普遍认为这些上升流是地幔对流和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 现在看来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
非洲南部和东部地区出现的近期超羽流事件在地震分析显示中展现了一个大的低剪切速度区域 。 该区域与一个半液体物质上涌区域吻合 , 并且是地震波的不良导体 。 换句话说 , 这种超羽流形成的构造体能够影响地震波的传递 , 从而减缓地震的影响 。

【地球的内部出现两个巨大结构,比珠峰高100倍,或是外星球残骸?】但是岩石圈变薄和岩石圈加热无法预测非洲板块的地形上升流 , 因此科学家也还没能完全掌握这种结构的实质作用和细节影响 。
以上便是关于大型低剪切速度区域与超羽流的作用关系 , 它们的活动构造了一个极为缓慢流动的地底陆地 。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种学术假设 , 有人认为这是外星球残骸 。

因为地球在形成过程中有过一次巨大撞击 , 这两块陆地结构很可能是来自其他星球的地幔碎片 。 相较于与其他地幔碎片 , 它有着更高的密度 , 这是因为它们含有更丰富的氧化铁 。 这种氧化铁成分与月球样本上的同位素、地球 , 以及大型低剪切速度区域中的玄武岩同位素的化学成分一致 。

不过这种说法还没有得到过实践 , 更多只是来自数据对比 , 这种数据对比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 只表现出了一定的关联性 。 所以现在认可度更高的还是超膨胀/超级涌浪假说 。

现在看来 , 我们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还是太少了 , 相信随着以后的地球研究不断更新 , 人类可能真的能够在地底开辟出一片新的世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