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要问植物的由来 , 我们不得不翻开古植物承载着的漫长历史 。 那些古老的化石“残页” , 镌刻着浩瀚的地层信息 , 宛若一座巨大的宝藏 。
超过30万种被子植物遍布全球 , 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 , 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 /图·pexels
如今 , 超过30万种被子植物遍布全球 , 它们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 , 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 在4—5亿年前 , 地球上就有了最早的陆地植物 , 直到约 1.3亿年前的白垩纪 , 被子植物才开始出现 。
被子植物最初是如何由裸子植物演化而来 , 并一步步走向今日的繁盛的呢?
虽然被子植物在今天的植物界占尽优势 , 但那些最早出现的类群却早已消失 。 一直以来 , 由于关键化石缺失等原因 , 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 , 在科学界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解释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我国内蒙古东部新发掘的古植物化石 , 为被子植物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见解 。
2017年6月 ,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史恭乐 , 带着一行人来到内蒙古霍林河盆地的扎哈淖尔露天煤矿 , 寻找可能存在的被子植物“祖先群” 。
在那片广袤的平地上 , 由深褐色和淡灰色地层交替构成的规整剖面绵延数千米 。 煤炭的上方 , 积压着大量的燧石 。 一个月后 , 他们从这些燧石中 , 观察到了一些密密麻麻、形态不一、只有毫米大小、形似水滴的浅色结构 。
内蒙古霍林河盆地的一座露天煤矿 。/受访者供图
史恭乐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欣喜地表示 , 当时他们就猜想 , 这些不起眼的结构中 , 可能隐藏着能够揭开被子植物起源之谜的线索 。
果然 , 在经过数年对化石标本的“切割”、处理了上千个样本后 , 史恭乐找到了尤为完整的盔籽壳斗结构——人们苦苦寻找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
这一发现 , 正好解释了被子植物“外珠被”的起源问题——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与已灭绝的拥有壳斗结构的群类关系更亲近 , 并且在距今约2.6亿年前就已经出现 。
因此 , 该研究也成了中国古植物学对被子植物演化理论认识的重要突破 。 史恭乐说:“它们在地底下埋藏了好几亿年 ,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面世 , 能被我们找到 , 可能真的是一种缘分 。 ”
花的起源:并不浪漫的“讨厌之谜”
花一直被人们赋予种种浪漫的想象 , 然而 , 地球上的第一朵花究竟出现在何时何地、长什么样子却无人知晓 。 抛开那些浪漫的想象 , 自然界中花的起源以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 却是异常艰难 。
在古植物学家看来 , 能够开出花朵的植物 , 就是早期的被子植物 。 被子植物出现后迅速演化出了千姿百态的花朵 , 并取代蕨类和裸子植物 , 成为地球上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群 。 拥有花朵是被子植物最大的特点 , 而要找寻地球上的“第一朵花” , 本质上就是要探寻被子植物的起源 。
据柯珊所著《消失的植物》一书记载 , 达尔文就曾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然而 , 通过深入研究 , 达尔文发现被子植物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大量出现在了距今1亿年左右的白垩纪 , 在那之前却找不到被子植物的任何线索 。 这种情况显然有悖于“生物进化”的规律 。
柯珊著《消失的植物》 。
此后 , 达尔文进行了大量研究 , 但依然一无所获 , 最终将这一问题称为“一个讨厌的谜” 。 这个令达尔文困惑不已的难题 , 100多年来也让众多植物学家费尽脑筋 。 直到20世纪末 , 一个新发现让科学家们看到了一线希望 。
1996年11月的一个深夜 , 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孙革打开一个纸包裹 , 里面装的是他的同事从辽宁采回的植物化石标本 。 孙革惊讶地发现 , 化石中的枝条上赫然生着40多枚类似豆荚的果实 , 而这块化石采自侏罗纪晚期地层 。
推荐阅读
- 直立人:人类的祖先!化石证据绵延超过150万年
- 坐怀不乱?大冷天女子穿着清凉排队做核酸,后排男子全程无动于衷
- 达安科普:新冠核酸快速检测的Ct值代表了什么?
- 类星体是宇宙最明亮的物质,发出的强烈光芒比整个星系还要明亮
- 比三体人的水滴快10倍!仅需20年,就能抵达最近的恒星系
- COVID 19疫情,一直都在J曲线 ( J Curve ) 上
- 重磅研究!花椰菜或能有效应对新冠病毒
- 吉林长春,男子千里迢迢赶到长春相亲,不料却因为疫情被隔离在相亲对象家
- 丈夫因妻子连生两女不甘心,酒后竟挥刀自宫,就医后扬言:别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