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毛里塔尼亚沙漠行者都是“活导航”

杭州|毛里塔尼亚沙漠行者都是“活导航”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吕宪】在毛里塔尼亚参加沙漠徒步游 , 在领略独特风光的同时 ,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深深体会到 , 要想在无垠的撒哈拉大漠中不迷路 , 必须跟紧沙漠向导 , 因为他们就像一个个行走的“活导航” , 时刻为我们指引方向 。
导游 (右一) 带领游客在沙漠中行走 。
“沙漠行走组合” 来自东撒哈拉的风不知疲倦地吹拂着连绵不尽的沙海 , 风卷细沙形成一道道“乳白的波浪” , 沙丘顶端好像腾起阵阵白烟 。 尽管有帽子、面罩、眼镜、长袖长裤及防沙鞋的保护 , 撒哈拉的细沙还是无孔不入地钻进了我们的口鼻耳眼、头发及鞋子里 。
导游穆罕默德顶风走在前方 , 他身上的达拉长袍迎风飘荡 , 远远望去好像一位脱俗的隐者在大漠中砥砺前行 。 达拉长袍是毛里塔尼亚男子的传统服饰 , 从闹市到荒漠 , 它的存在如此普遍而广泛 , 几乎是该国男士的“国民制服” 。 经过首日徒步 , 记者就发现 , 长袍虽然宽大但不碍事 , 与头巾共同构成了最佳的“沙漠行走组合” 。
达拉长袍分蓝白两色 , 前胸绣有黄色图案并在左胸口设计一个大口袋 。 这和蓝天、白云、黄沙的颜色不谋而合 。 存放饮用水和小物件的大口袋被穆罕默德戏称为毛里塔尼亚男子的“袋鼠口袋” 。 袍子从上到下覆盖住所有衣裤 , 就像为身体套上一个罩子 。 在行、卧或者坐的过程中 , 无论风沙如何肆虐 , 都只是接触长袍而不附着 , 穿在身上比连体衣还方便实用 。 保护好身体之后 , 毛里塔尼亚男人还会用一条又长又宽的蓝白头巾按照固定顺序裹住整个头部 。 起风时 , 拉起头巾嘴前部分塞入耳后 , 就形成一道抵御风沙的坚固屏障 。 三天行走之后 , 不擦防晒乳的导游及牵驼人不但没有晒伤 , 还依然保持面净发爽 , 而游客无论如何保护和清理 , 头发、耳朵及鼻孔中都积累了已经开始油腻的细沙 。 蓬头垢面的我们不得不佩服长袍加头巾的装备里蕴藏着生存大智慧 。
跟着骆驼粪前进 毛里塔尼亚约2/3的国土面积被沙漠覆盖 , 即使是行走在撒哈拉大沙漠西缘的阿德拉尔小沙漠中 , 记者也能体会到天地无垠的意境 。 在我环视周遭的每个时刻 , 景物都是无休止地重复和连续 。 除了用长袍和头巾保护好自己之外 , 如何在这茫茫沙海中找到出路才是最现实且关乎生死的问题 。
“敢问路在何方”是每个逆风前行的人自然而然发出的疑问 。 当我们将这个问题抛给导游穆罕默德时 , 他详细地做出解答:首先不能变向 , 对准一个目标前进 。 因为半月形的沙丘都在随风渐移 , 长有杂草的沙丘才是真正固定的 。 找准目标 , 将正确的沙丘当作参照物 , 就不会迷路 。 “对我而言 , 这一座座黄色的沙丘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的‘黄油小山’ , 秀色可餐 。 根本无法当作参照!”对于同行游客的这个质疑 , 穆罕默德承认 , 沙漠确实像迷宫 , 他带的团就有人走丢过 。
一名游客去年在午餐时间独自翻过沙丘去拍照 , 结果就再也没回来 。 事后大家发动骆驼队、当地游牧人四处搜寻却一无所获 。 第二天军方派直升机进行更细致的搜援 , 终于在24小时后离野餐地7公里处找到了已经脱水的游客 。 穆罕默德由此告诉大家一个绝招 , 在丧失所有参照物及面对高温天气引发海市蜃楼的幻景时 ,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自救 , 那就是跟着骆驼粪走 。 有骆驼的痕迹就表明人烟已经不远 。 骆驼粪总能带人找到一处更为安全的地点 。
夜游沙漠很受欢迎 每日的徒步行程中 , 记者发觉所经过的沙丘没有一处行人或驼队留下的脚印 , 跟一些国家的热门沙漠景点相比 , 这里就像一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 。 游客每留下的一个脚印都可能是“到此一游”的第一步 。 因此 , 尽管导游讲述了很多方法和道理 , 我们依然觉得在大漠中最安全的徒步方法就是紧跟他不掉队 。
穆罕默德的步伐很快 , 经常一人走在前方 。 他总能无误找到前路的能力引发了我们的赞叹 , 众人甚至开始怀疑他的手杖配备了卫星导航 。 对此 , 穆罕默德笑着说:“毛里塔尼亚每一位沙漠行者都是一个行走的‘活导航’ , 大家只管放心跟着走就对了 。 ”
【杭州|毛里塔尼亚沙漠行者都是“活导航”】除了白天的沙漠徒步 , 目前在毛里塔尼亚还兴起了在满月之夜特别组织的沙漠夜游项目 。 夜幕中 , 静谧而凉爽的撒哈拉在皎洁的月光下呈现出另一幅景象:黄油色的沙丘反射出神秘而迷人的光辉 , 在朦胧的天际之内感受星空与沙海的交织 , 令夜行者探索到了撒哈拉之夜的美妙 。 当然 , 保证夜游安全的 , 还是那些被誉为“活导航”的沙漠行者 , 因为此时他们会开启“夜间导航”模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