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重视水脉遗址中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四 )


2020年 , 桑园围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成为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填补了广东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空白 。
美好生活聚居地
桑园围水脉形成了鲜明的水乡人居特色 , 水脉沿线呈现“三生融合”、城水交织的水乡栖居特征 , 是以水乡为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生活聚居地 。
围内有着丰富的水利碑刻、水利历史文献以及龙王庙或水神庙、古村落、古桥、古树等 。 如《桑园围志》《桑园围续志》等水利历史文献全面记录了桑园围水权、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规章 。 分布在桑园围各险工段的龙王庙或水神庙 , 与民俗崇拜祭祀融为一体 , 传承至今 。 松塘村、简村、儒溪村等一些具备代表性的古村落散落其间 , 整体格局与桑园围河涌水系密切融合 。 游走在西樵古村落间 , 可欣赏到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画卷 。
桑园围的修建不仅是珠三角地区水利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 围内桑基鱼塘循环农业模式还为南海的农业和丝织业发展保驾护航 , 孕育了璀璨的岭南文化 , 形成了依水而生的岭南渔耕社会、高效互联的广府商贸网络以及兼容并蓄的思想创新体系 。
重焕时代生机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 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 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 桑园围水脉规划主要集中在南海区境内 , 涉及延线水脉58公里 , 规划面积16.29平方公里 , 以“世界级生态水脉、国家级文化公园”为愿景 , 以“国际文旅度假胜地”为定位 , 打造8个全生态公园、8个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11个主题文旅场景、4个特色水上体验项目、一套游径体系 。
按照规划 , 桑园围水脉被分为樵湖段、银河段、官山段、河清段、儒林段5个河段 。 核心文旅场景取名“文明灯塔” , 选址西樵山和听音湖 。 以山为核 , 山湖联动 , 在西樵山复兴书院文化 , 打造文化名山度假旅游目的地 , 游山玩水一天 , 傍晚来到山脚的听音湖畔夜游居住 , 补足度假设施配套 。
此外还有10个文旅场景绘就百里长卷岭南美景 。 “渔耕粤韵”致力于建设基塘农业博物志公园;“平沙晴云”以西樵山为主场 , 在包括平沙岛在内的西樵镇全域打造大地艺术节;“氢氧生活”将基于丹灶镇“氢能小镇”的定位 , 建设一个户外极限运动汇聚的仙湖潮流氢能运动公园;“知行求索”依托西城古圩 , 创造新有为青年社区 , 以国学与创新教育赋能新时代康园;“诗礼传家”选取古村祠堂建设博物馆 , 让古老的宗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织造天下”将在民乐古窦闸口 , 融合国潮设计与传统织造重奏新丝路交响;“龙腾鹭影”看龙舟竞渡 , 赏鹭鸟天堂;“河清渔火”品河鲜 , 听水岸人家故事 , 流连美食小镇;“圩里九江”在侨乡古建打造九江里文创街区 , 重现圩市繁华;“江洲弄潮”畅游海寿岛 , 享受离岛度假的快乐时光 。
值得一提的是 , 桑园围水脉规划将带动南海区西部三镇全域乡村振兴 , 在仙岗村、苏村、松塘村、简村、禄舟村、大同村、烟桥村、下东村8个村以“乡村生态博物馆”为理念打造精品示范村 , 助力城乡全面融合 。
未来 , 桑园围水脉规划整合联动西樵、九江、丹灶三镇资源 , 通过区域联动发展、保育自然生态、振兴岭南文化、示范乡村振兴 , 打造成中国智慧的生态文明绿脉 , 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文脉、水乡人居的美好生活水脉 。
专家点评
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华文明的命脉
刘家明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评选的世界遗产不同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着眼于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 , 通过保护灌溉工程遗产 , 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 , 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 灌溉工程遗产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明工程 ,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以及旅游价值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旅游开发要以保护为前提 , 以科学合理利用为原则 , 保护与旅游开发要相得益彰 。 让旅游开发成为人们认识遗产、爱护遗产和积极保护遗产的驱动力 。 让遗产保护、展示成为教育的永续载体 。 可以考虑建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公园 , 统筹保护、展示、旅游开发与传统利用多种功能 , 让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
目前来看 , 都江堰、灵渠与桑园围三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兑现旅游价值方面都很成功 。 都江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灵渠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桑园围内西樵山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具备释放巨大旅游价值的潜力 。 但要把“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块牌子推成有市场号召力的金字招牌 , 需要媒体多加宣传造势 , 需要政策保驾护航 , 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 要全面做好保护与利用规划 , 要让遗产活化 , 要让遗产转化为文创产品 , 要让遗产转化为生产力 , 兑现遗产的观光、休闲和度假的价值 。 让遗产走进学校、写进课本 , 让灌溉工程遗产成为一代代人引以为傲的科技精神象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