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以来 , 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 , 促进灌溉工程遗址保护 , 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 , 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 目前 , 中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址有26处 。 在这些水利工程中 , 绝大部分工程从修立至今 , 一直在泽润一方百姓 , 对当地经济水平提升、人居环境改善贡献巨大 。
如今 , 很多省区市已充分认识到水脉遗址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 将其开发成特色旅游目的地 , 吸引着乐水之人前来 。 本报特别关注3个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水脉遗址 , 分享当地对遗址文化价值挖掘与旅游开发的经验 。
四川都江堰:
千年古堰润天府
叶 亮 王雪娟
千秋古堰 何勃 摄
2018年8月 , 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都江堰市由此成为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于一身的“三遗”城市 。
由秦蜀郡太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 使四川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 2200多年过去了 , 都江堰水利工程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 , 独具华夏智慧的治理启示延续着新的故事 , 吸引海内外无数游人前往瞻仰 。
智慧之光沁润古今
以一个城市的名字命名一个水利工程 , 可见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 。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以前 , 岷江水患不断 , 经常洪水泛滥 , 民不聊生 。 公元前256年 ,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到任 , 听到了民众呼声 , 亲临实地考察后开始实施这项规模浩大的水利工程 。
李冰主持设计、兴建 , 提出“分洪以减灾 , 引水以灌田”的治水方针 , 最先把阻碍江水东流的玉垒山劈开 。 在没有先进工具的战国时代 , 凿开坚硬的岩石、打穿玉垒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 李冰集思广益 , 他让民工把许多木柴堆积在岩石上 , 放火点燃 。 熊熊的烈火把岩石烧得滚烫 , 趁热浇淋冷水 , 顽石便在冷热的急骤变化中炸裂开 , 把玉垒山劈开了20米左右宽的大口 , 后来此地被命名为宝瓶口 。
在修筑分水堤堰的时候 , 李冰开始采用向江心抛掷石块的办法 , 但由于江流过急而始终没有成功 , 后改用竹子编成的长10米、宽0.6米的特大竹笼装满大块卵石沉入江底 , 最终筑成了这条大堤堰 , 把上游流下来的江水分成了内、外两股 。 因为头部像鱼头 , 此地后被称为“分水鱼嘴” 。 分水鱼嘴筑成以后 , 使得岷江水得以分流 , 既可以使外江的水量不致太大 , 大大降低洪水季节泛滥成灾的概率 , 同时又使内江能灌溉灌县(今都江堰市)的田地 , 免除了灌县旱灾的产生 。 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 , 大致是外江占四成 , 内江占六成 。 为了避免洪水季节内江产生涝灾 , 又修筑了飞沙堰 。 李冰让石工打了3个石人 , 立在分水鱼嘴附近的内江中 , 要求水量多时不超过石人的肩 , 少时不能让石人露出脚 。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 , 原本水旱无常的巴蜀大地出现“沃野千里”的盛景 。 蜀地经济空前繁荣 , 人们丰衣足食 , 盆地之内犹如天之府库 , 物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 四川因此而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 。 千年以来 , 都江堰之水一直滋润与灌溉着成都平原和川西大地 , 推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水乳交融的历史步伐 。
以水为媒扩大“朋友圈”
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都江堰市如今已是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 , 优质的自然资源奠定了其独有的旅游格局 。
多年来 , 都江堰市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旅游项目从弱到强、旅游规模从小到大、旅游层次从低到高 , 在于其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 成功探索出一条将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开放与合作相结合的全域旅游路径 。
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幽甲天下”的青城山 , 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 自青城山—都江堰景区2000年申遗成功、2006年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来 , 都江堰市对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进行了精品打造工程 。 近20年来 , 景区投资近10亿元用以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改造旅游公厕、修建游客中心、打造智慧化景区、整治景区环境等 , 对景区进行提档升级 。
推荐阅读
- 桂林|入住桂林秀峰希尔顿欢朋酒店,体验云端甜梦
- 桂林|中国最适合养老的地方,不是成都也不是大连,却是这座城市
- 桂林|桂林日月双塔:尽收两江四湖景致的新桂林标志
- 桂林|为何我国的中老年人,非常爱去朝鲜旅游呢?导游一语道破
- 霞浦|春分已过 万花竞放,不妨到宝泉感受那别样的花漾年华
- 桂林|细数甘肃6个5A景区,历史都很悠久,去过你才知道大西北有多美
- 桂林|桂林美丽的漓江,我曾经丈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