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潜伏的HIV前病毒是艾滋病不能被治愈的一个重要原因 , 如何靶向清除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的HIV前病毒是目前抗艾滋病病毒研究领域最富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 。
文/朱豫琪 潘晗雨 朱焕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也称为艾滋病病毒 , 为逆转录病毒中的一种 , 分为HIV-1与HIV-2两型 。 HIV-1是引发艾滋病的主要病源 , 其感染后会通过人体的基因组复制系统完成病毒自身的复制 , 严重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 因此 , 艾滋病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 。
目前 , 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主要通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最大限度地抑制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 , 使血浆病毒载量降低至现有常规方法无法检测到的数值 。 然而 , 一旦停止抗病毒药物治疗 , 病毒载量又会反弹到治疗前水平 , 重新感染人体 。 因此 , 艾滋病不能被治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潜伏的HIV前病毒的存在 , 而如何靶向清除整合在宿主靶细胞染色体上的HIV前病毒是目前抗艾滋病病毒研究领域最富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 。 倘若能将整合的HIV前病毒从宿主靶细胞基因组上敲除 , 就可从根本上解决艾滋病不能治愈的问题 , 实现“斩草除根”的梦想 。
目前 , 国际上已有近30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应用于艾滋病的临床治疗 , 但是现有的这些药物只能抑制病毒复制 , 不能清除艾滋病病毒 , 其原因是艾滋病病毒可潜伏于少数免疫细胞 , 以此逃脱机体免疫系统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攻击 。 因此 , 研发靶向激活潜伏的HIV前病毒或者清除HIV的新型治疗技术已成为国际上艾滋病治疗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
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无疑为威胁人类多年的艾滋病的治疗提供了新型的手段 。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病毒感染辅助受体或是病毒基因组 , 以达到阻断病毒感染、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 。 目前 , 多个基因编辑技术临床试验方案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应用到抗肿瘤或是抗艾滋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 。
斩草除根:切断病毒基因组
艾滋病患者自体T细胞回输这一研究成果显示 , 对T细胞的改造可使艾滋病患者免于药物的长期治疗 , 推进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步伐 。 然而 , 上述治疗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经锌指蛋白核酸内切酶(ZFNs)修饰的T细胞需要经体内回输 , 耗时较长;ZFNs修饰的T细胞仅对R5嗜性病毒有抵抗作用 , 但对X4嗜性病毒无抵抗作用;经ZFNs修饰的T细胞可以阻断病毒的感染 , 但对乘机进入或是潜伏在宿主染色体上的HIV前病毒束手无策 。 这些病毒的存在势必会造成HIV的再次感染 。 因此 ,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根除艾滋病病毒的手段 。
2013年6月27日 , 我们课题组首次利用ZFNs技术在HIV感染及潜伏感染的细胞模型上证实了“斩草除根”治疗策略的有效性 , 为彻底根除HIV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杂志上 。
我们获得了一对能够特异靶向大多数HIV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ZFNs , 在多个HIV感染及潜伏感染的细胞模型上证实了ZFNs能够特异靶向LTR并介导整合的全长HIV前病毒基因组的高效切除 , 获得了显著抗HIV感染的效果 。 该策略将可能成为一个可选择地根除HIV的治疗手段 。 但是 , 将该策略应用到临床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
目前 , 已经有20多个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基因治疗方案进入临床试验 , 效果令人满意 , 但安全性问题仍需要考虑 , 如脱靶效应和免疫原性等 。 为此 , 我们对ZFNs的表达进行诱导调控 , 解决了上述存在的问题 。 我们设计并构建出仅在HIV感染的细胞模型上切除HIV前病毒基因组的诱导型ZFNs表达载体 , 避免了因ZFNs持续表达可能引发的潜在脱靶或免疫原性问题 , 为该技术在临床上安全、有效应用奠定了基础 。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治疗核酸》(Molecular Therapy Nucleic Acids)杂志上 。
我们基于反式激活因子(Tat)与病毒LTR上的反式激活应答元件(TAR)结合以促进病毒转录和复制的原理 , 设计并构建了以LTR为启动子 , 通过Tat来调控ZFNs的表达载体 。 在HIV感染细胞时 , Tat可与ZFNs调控载体上的TAR结合以诱导ZFNs的表达 , 从而介导病毒基因组的切除 。 在此过程中 , 伴随病毒载量的减少 , Tat表达量也会减少 , 由此诱导的ZFNs表达量又将恢复到基础水平 , 这样就可以避免因ZFNs持续表达带来的潜在脱靶问题 。 该研究将基于ZFNs的抗病毒治疗应用又推进了重要的一步 。
推荐阅读
- 底线!“基因编辑狂人”贺建奎出狱:曾因“非法行医”获刑3年!
- 木星是气态行星,如果把木星上的气体全部吹走,会有什么后果?
- 空中怪车事件:目击者有37人,现场留下了比较完整的遗迹
- 全球首位猪心脏移植病人在术后两个月死亡,基因编辑还有希望吗?
- 交指式背接触太阳电池的展望与探究,碳中和会实现吗?
- 人类思想导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友爱观,透彻犀利,你认同吗?
- 重新设计Cas9蛋白质,让基因编辑变得更加安全
- ?关于系外行星科学,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
- 恒星般的褐矮星?神奇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