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一直在保护野生大熊猫 , 但是人工环境下也饲养了大熊猫种群 , 为了就是防止野外种群灭绝后 , 人工环境下还有备份 。
中华鲟也是如此 , 中华鲟其实产卵量非常大 , 每次可以产30万-130万粒 , 平均产卵量为60万粒 , 这意味着在人工环境下 , 一头中华鲟就可以繁殖大量的后代 。
只是在刚开始繁育中华鲟时 , 我们对中华鲟繁育还处于探索状态 , 对于中华鲟的产卵机制还不熟悉 , 甚至需要杀鱼取卵 。
而且在人工环境下 , 我们没办法将其养大 , 处于鱼苗状态就要放流 , 而此时的中华鲟自保能力较弱 , 能活下来的个体寥寥无几 , 所以早些年虽然也放流了大量的中华鲟 , 但放流的效果并不好 。
随着对中华鲟繁育的认识加深 , 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 我们已经实现了全人工养殖繁育 , 也就是说 , 我们可以不再从野外捕捞野生亲体 , 而是将野生亲体的后代养大 , 它们是子一代中华鲟 , 它们产卵之后就是子二代中华鲟 , 现如今是三峡集团放流的主要对象 。
子2.5代中华鲟 , 是子二代中华鲟和野生中华鲟交配后的后代 , 现如今子2.5代中华鲟也参与到了放流 。
不仅如此 , 我们选择放流的中华鲟也不再是鱼苗状态 , 而是体长在20-40厘米 , 体重在30-280克的鱼 , 甚至还有许多更大的个体 , 它们已经度过了死亡期最高的时候 , 放流的效果较好 。
不仅如此 , 我们还为极端情况储备了单性繁殖技术 , 因为水温 , 水体污染等 , 野外中华鲟性别比已经失衡 , 雌性中华鲟数量较多 , 雄性中华鲟越来越少 , 而目前我们已经可以人工诱导激活中华鲟卵子 , 使其产下后代 。
依靠着人工繁殖技术 , 38年来 , 人工放流了700多万尾中华鲟 , 然而这些中华鲟究竟去哪儿了呢?
700万尾中华鲟去哪儿啦?首先要知道的是 , 并不是所有放流的中华鲟都能存活 。 在过去 , 人们放流的中华鲟鱼龄较小 , 在返回大海的途中很容易被食肉鱼类捕捉 , 死亡 , 因此虽然多年来放流了700万尾中华鲟 , 真正有效放流的只有137.21万尾中华鲟 。
再者 , 在2020年之前 , 长江并未禁止捕鱼 , 也有一小部分中华鲟被渔网等阻拦了回到海洋的脚步 。
好在 , 现如今长江正在实行“10年禁渔”策略 , 渔船、渔具、渔网等也已经清理上岸 , 而且现如今放流的中华鲟个体较大 , 存活率大大提升 。
只不过 , 中华鲟需要10-15年的成长 , 现如今放流的中华鲟需要再过10几年才能看到它们是否洄游到长江产卵 , 而目前洄游长江产卵的中华鲟个体仍旧较少 , 还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
另外 , 目前放流的力度仍旧不够大 , 想要挽救野外灭绝 , 还需要更多的个体放归才能弥补野生中华鲟种群 。
而且 , 虽然放流700万尾中华鲟听起来数量很多 , 但其实每年放流的数量有限 , 而且有许多个体还未性成熟就已经死亡 , 每年能够繁殖的个体仍旧较少 , 参与繁殖的个体越少 , 野外繁殖越困难 。
更重要的是 , 放流中华鲟只是增加了它们的野外种群数量 , 还要保护好它们的产卵地 , 让野生中华鲟也能够参与到繁殖任务中 。
保护工作者们也在努力做其他方面的保护工作 , 比如:修建保护区 , 检测水温 , 检测水质等 。 已经在尽可能地挽救中华鲟 , 希望它们能够早日摆脱灭绝危机 。
【23万尾中华鲟放归长江!38年放流700万尾,放流的中华鲟去哪了?】最后 , 希望我们的保护工作 , 能够挽救中华鲟 , 让它们能够早日实现野外种群自然繁殖 , 甚至鱼满为患 。
推荐阅读
- 男子听河边老头说水里有“未知大鱼”,蹲守数天果然钓起罕见奇鱼
- 四川3名男子的“致富经”,深更半夜干丑事,迟到的正义来了
- 摆烂摆到家!连续16年无缘季后赛,交易来19+12的全明星也是徒劳
- 1978年,正副驾驶员呼呼大睡,368次列车冲过车站,106人惨死杨庄
- 江豚成群出没长江,1.6米铜头鱼被钓起、湖北大鱼频现预示了什么
- 有些动物用鼻子感知世界?关于动物的10个奇妙冷知识
- 湖北大鱼频现有何预兆?1.6米铜头鱼被钓起,长江江豚跳出水面
- 长江禁渔十年:会因为鱼太多导致水中食物不够?鱼会再次进化吗?
- 过江或穿铁,谁来缝合被割裂的栖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