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消毒饮加减治鼠咬热医案、配方

鼠咬热
鼠咬热系鼠类疾病 , 人被鼠咬而传染 。导致本病的病原体一为小螺菌或称鼠咬热螺旋体 , 其所致疾病为螺菌热 。另一种为念珠状链杆菌 , 其所致疾病为链杆菌热 。不同病原体临床表现不同 。由小螺菌所致的鼠咬热 , 在咬伤之后 , 经过1~3周的潜伏期 , 原有的伤口又重新红肿和疼痛 , 出现水疱、坏死及下疳样溃疡 。局部淋巴结显着增大 , 有间性发热(可高达40℃以上)、寒战、呕吐、肌痛、关节痛及各种皮疹(斑疹、丘疹、荨麻疹等) , 以及脾脏增大症状 , 甚至发生惊厥 。关节症状极少见 。如不加疗 , 能每隔10~15日重发一次 , 可致贫血和营养不良 。
一般在多次发作时 , 症状越来越轻微 , 几次后自愈 。白细胞总数稍有增加 , 可出现贫血 。血清华氏及康氏反应多假阳性 。经抗生素治疗 , 预后较好 。未经治疗者死亡率达10% 。由链杆菌所致鼠咬热 , 潜伏期短 , 一般在1周内(2~7天)就发热 , 出现斑丘疹 , 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和上呼吸道症状 。没有淋巴结炎 。热度的重发 , 没有小螺菌所致的那样规律性 。白细胞往往高达(20~30)×10/L即使未予治疗 , 大多自然痊愈 。中医治疗本病 , 按照“审症求因”的原则 , 辨证施治 。
【病案举例】
【普济消毒饮加减治鼠咬热医案、配方】叶氏用普济消毒饮治疗小螺菌性鼠咬热7例 ,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7例鼠咬热病人中 , 男性4例 , 女性3例 。年龄最小者3岁 , 最大为70岁 , 7例平均年龄17岁 , 以儿童居多病人均有被鼠咬伤史 , 其中咬伤脚者5例 , 咬伤手者2例 , 均在夜间受伤 。潜伏期时间最短者3天 , 最长者12天 , 其中3天发病者2例 , 5天发病者2例 , 7天、10天和12天发病各1例 。诊断依据为:①病人有被鼠咬伤史;②从发热病人伤口取渗出液涂片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 发现运动活泼的小螺菌治疗方法:用普济消毒饮加野菊花、蒲公英治疗 。处方为黄芩、黄连、升麻、僵蚕、柴胡各10g , 牛子、板蓝根、野菊花、元参、蒲公英、连翘各15g , 陈皮、桔梗、薄荷、马勃、甘草各6g水煎服 , 每日1剂 , 渣再煎服 , 7天为一疗程 , 儿童用量酌减 。局部伤口用0.2%利凡诺冲洗 , 3~5次/天 , 并湿敷 。治疗结果:热退 , 体温恢复至36.5℃~37℃ , 肌肉关节疼痛及皮疹均消失 , 淋巴结复原无痛伤口愈合实验室检查WBC9.5×10/L 。结果表明7例病人全部治愈 , 治愈时间最短者7天 , 最长者14天 , 平均10.5天 。结论:鼠咬热的病例报道较少见 。本病在我国尤其长江以南地区偶有发生 , 我省中部、西部山区 ,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时有发生 。通常在卫生条件较差、室内鼠密度较高的家庭里儿童被鼠咬伤的机会较多 。据文献记载最小年龄的病例仅22个月 。鼠类是本病病原体(小螺菌)的储存宿主 , 其带菌率为3%~25%不等 , 故对人类健康仍有一定的危害 , 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根据病人发病前有被鼠咬伤史 , 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 诊断便可成立 。笔者依照“审证求因”的原则 , 根据鼠齿咬伤 , 致伤口溃烂而引起高热 , 寒战 , 肌肉关节疼痛 , 皮肤红疹 , 舌红 , 苔白兼黄 , 脉浮数有力等 , 认为病因病机乃鼠毒袭人 , 毒邪滞留肌肤、经脉 , 营卫失调 , 气血雍郁 , 邪正相争 。治则按有毒宜解 , 有热宜清 , 有邪宜散 , 故立解毒透邪之法 。普济消毒饮方出自李东垣 , 原为治疗感受风热疫毒之大头瘟 , 舌红苔白兼黄 , 脉浮数有力者 。今用此方是以黄连、黄芩、元参、马勃、板蓝根、桔梗、甘草等清热解毒;牛蒡子、连翘、僵蚕、升麻、柴胡等疏散风邪;加野菊花、蒲公英 , 以加强解毒之力度 。本病虽与大头瘟异 , 但病机及临床表现雷同 。笔者用该方加野菊花、蒲公英治疗本病正是意合“清热解毒 , 疏风散邪”之理法 , 故而取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