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加减治颈性眩晕医案
颈性眩晕,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颈椎脊柱退行性改变导致椎基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症的综合征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而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眩晕的综合征 。其病因:①寰枢关节紊乱;②颈椎后关节紊乱;③颈椎不稳定;④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骨质增生致孔径变窄 。上述病因可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而导致椎动脉血流的改变 。也有人将椎动脉按解剖行程分为4段,并认为椎动脉第2、3段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发病部位TCD检查有椎基动脉血流速度异常表现,颈椎正侧、双斜位片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凹,椎体滑脱,钩椎关节变尖,椎间隙、椎间孔变窄,并有骨质增生及韧带肥厚、钙化等 。多表现为阵发性眩晕,头痛恶心,肢麻,视力障碍等 。
本病属于中医“眩晕”病之范畴,历代对眩晕有不同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则认为“无痰不作眩”;张介宾认为“无虚不作眩” 。眩晕病因多与肝风、痰、瘀、虚均有密切关系,情志不舒,气郁化火,使肝阴内耗,风阳升动;饮食不节,忧思伤脾,导致水谷不化清微,聚湿生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久病耗伤气血,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不能上荣;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导致肾精亏耗,生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而致眩晕等 。临床以健脾行瘀,祛湿化痰可作为治疗颈性眩晕的重要原则 。现代研究表明,多数颈性眩晕患者由于颈椎间盘退变继发颈椎增、 。
生、退行性关节炎使椎动脉受压迫后,对侧椎动脉无法代偿则出现症状 。临床常见症状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其发病与头颈转动有密切关系 。该病由颈椎病变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温胆汤具有改善血液供应的作用 。
【临床应用】
陈氏等应用温胆汤合西比灵治疗颈性眩晕症68例疗效观察,共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68例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41~72岁,平均58.3岁,病程10天~6年 。对照组62例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43~72岁,平均56.7岁,病程12天~4年 。辨证分型:治疗组痰湿中阻型28例,肝阳上亢型22例,气血亏虚型10例,肾阴不足型例;对照组痰湿中阻型26例,肝阳上亢型20例,气血亏虚型11例,肾阴不足型5例 。诊断标准: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①有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发作的症状和体征,眩晕发作与头颈转动有密切关系,可伴有枕部头痛、猝倒、视觉症状(闪光,视野缺失)及上肢麻痛,伴头痛、失眠、视物不清、恶心呕吐等症状;排除因颅脑引起的各种疾病、高血压病等;②X线颈椎片可示寰枢、寰齿关节两侧不对称,椎体棘突偏歪(双突征或双边征),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等不稳表现 。颈椎椎体、椎间盘、钩突关节退变和项韧带钙化,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等改变;③脑超声血流图(TCD)可见椎基动脉血流量减少;④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⑤除外脑梗死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自拟温胆汤”,药用:陈皮10g,制半夏、茯苓各15g,生姜3g,竹茹15g,枳壳10g,代赭石30g,白术15g 。肝阳上亢加天麻、钩藤、夏枯草;气血亏虚加黄芪、党参;肾阴不足加枸杞子 。1日1剂,第一煎煮沸后30min左右取汁200ml,第二煎煮沸后15min左右取汁100ml,两煎混合,早、晚2次分服 。另配合西比灵胶囊5mg,每晚1次口服,以14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对照组:单用西比灵胶囊治疗,1次5mg,每晚1次,口服 。两组均以14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疗效标准:参照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制定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治疗组有效率98.5%,对照组有效率88.7%,两组显效率比较,x2=3.848,P<0.05 。
王氏等应用加味温胆汤治疗颈椎性眩晕60例临证报道,治疗方法:两组均用盐酸培他定500ml+刺五加40ml+利多卡因200mg静脉输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加味温胆汤,组方:半夏15g陈皮10g,茯苓10g,枳实10g,竹茹6g,甘草6g,葛根10g,川芎12g,牛蒡子10g,僵蚕10g 。水煎服,每日剂 。10天为1个疗程 。
两组均未采用牵引治疗 。结果:治疗组0例,经治疗1个疗程后23例临床症状消失,5例临床症状改善,2例效果不明显,治愈率76.7% 。对照组30例,16例临床症状消失,8例临床症状改善,6例效果不明显,治愈率53.3% 。两组比较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
【病案举例】
(1)李某,男,54岁,干部 。以“颈痛、眩晕”为主诉入院 。
入院诊断颈椎病椎动脉型 。治疗过程中,未再作任何西药、中成药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人院治疗1个月,经补液、服中药等,症状未见明显缓解而出院,出院后,在门诊治疗,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
见舌淡、苔白、脉涩而无力,用补阳还五汤合温胆汤加减,竹茹用姜汁炙,连服20余剂,眩晕消失,仅剩颈痛,告愈追踪4个月未复发10
(2)潘某,女,41岁,工人 。颈痛眩晕多次发作,在本院急诊室诊断为颈椎病,每次发作均需补液、卧床数天方能恢复,此次发作,因不愿再补液而服中药,遂投以补阳还五汤加温胆汤,处方如下:黄芪60g,葛根30g,桂枝10g,赤芍白芍各10g,当归12g,地龙12g,天麻10g,竹茹10g(另包,嘱回家后用姜汁炙后同煎),法夏10g,枳实10g,大枣10g,炙甘草6g,4剂后,复诊,谓第2剂后,已无眩晕,不需补液,已经能上班 。再投4剂以巩固疗效 。3个月后又作眩晕,又投上方4剂而愈
按:温胆汤,常用于治疗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痫等的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陈氏等将其应用于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多为痰瘀或痰浊中阻,肝风夹痰浊上扰所致 。病理因素主要在痰,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
其病变部位在脑、耳、颈部,可涉及肝、脾、胃等脏腑 。因此运用温,,
【温胆汤加减治颈性眩晕医案】胆汤随症加减,方中陈皮、枳壳、半夏、竹茹、生姜以行气和胃,降逆化痰;代赭石锁逆风,降痰浊,止呕吐;白术、茯苓健脾化湿配合西药西比灵治疗时,西比灵的作用机制是选择性地作用于椎基底系,阻止血管硬化或痉挛,阻滞组织细胞损伤而缓解颈项肌紧张,阻断了颈项肌本体感觉的传入和颈交感神经受到激惹,同时降低血黏度 。陈氏观察结果表明,温胆汤加减合西比灵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推荐阅读
- 温胆汤加减治生殖器疱疹医案
- 温胆汤加减治骨折医案
- 温胆汤加减治损伤医案
- 温胆汤加减治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医案
- 温胆汤加减治抽动秽语综合征医案
- 温胆汤加减治儿童多动症医案
- 猪肝汤的简单做法 菠菜猪肝汤怎么做好吃呢
- 胡辣汤是哪里的特产 胡辣汤是什么地方的特产
- 宕昌县美食
- 家常大棒骨汤的做法 简单的大棒骨汤的做法